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王玉珍:永不褪色的“洪湖情”

时间:2013年07月0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孙育田

  今年距红色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首排已55周年。国家大剧院与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携手创作的国家大剧院版歌剧《洪湖赤卫队》于6月28日至7月1日再度上演。 

  其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自该剧1958年首排以来,就以悠扬的旋律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剧中女主角韩英的扮演者和此曲的首唱者王玉珍,因之闻名遐迩。如今,当她坐在国家大剧院里观看了《洪湖赤卫队》55周年的演出,半个世纪回首,心境格外不同。

国家大剧院歌剧《洪湖赤卫队》剧照  凌 风 摄

  《洪湖水,浪打浪》一首激荡了几代人心灵的金曲,久唱不衰。韩英,这个革命年代的英雄形象,深深烙在了几代人脑海中,历久弥新。而王玉珍,一个与这些经典息息相关的人,她的人生旅程也处处书写着“洪湖情”。

  误打误撞踏艺坛

  王玉珍幼时的记忆里,贫穷和饥饿一直围绕着她,她那时的愿望就是能吃饱,能养活自己。

  1949年,武汉刚刚解放,各区县都设立了文化馆,这些文化馆除开设了音乐舞蹈等兴趣课堂外,还开设了技术培训班。由于家境不好,从小便随父辈在武汉谋生的王玉珍决定到文化馆去学习缝纫,打算以此为生。然而,人生的际遇总是那么偶然。学习裁缝没多久,自小爱唱歌的她就被文化馆中的歌咏班所吸引,便大胆地向老师毛遂自荐,在试唱了一首歌曲后,老师认为她的嗓音条件不错,就收下了她。不久,她在1950年国庆演出剧目《小放牛》中饰演一个男孩,表现出色,被推荐去考湖北省文化艺术团。班里4人,最后录取了她一人。她的歌唱之路由此开始。

  一进艺术团,王玉珍形容那时的感觉是“如鱼得水”。在团里,服装、道具、灯光等杂活,她都干;戏曲里的唱、念、做、打,楚剧、川剧、河南梆子,她都学。正是这段时期的学习和积累,为王玉珍以后的演唱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王玉珍还深入鄂西山区采风,发掘和演唱了地方特色民歌《龙船调》,歌喉和演技日臻成熟。“唱功扎实,舞台表演自如大方,举手投足颇有韵味”是当时观众对她的评价。

王玉珍出演的电影版《洪湖赤卫队》

  一部歌剧成就她的一生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各行各业都在准备国庆献礼之作。湖北省委决定,将红二方面军在洪湖地区的斗争史实搬上舞台,作为湖北的献礼作品。于是,大型歌剧《洪湖赤卫队》得以首次进京演出。

  王玉珍回忆说,《洪湖赤卫队》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洪湖赤卫队》的创作者是一批有抱负的青年,他们在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的过程中,主动而广泛地搜集洪湖革命斗争故事和洪湖渔歌、民间小曲。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部歌剧,团里的领导、编剧、演员都去洪湖地区收集素材,体验生活。另外,歌剧里的音乐很多也来自于民间歌谣。比如这首经典的《洪湖水,浪打浪》就来自于一首表现逃荒的《湘河谣》,原句是“湘河水呀,黄呀么黄又黄……”后来被改为“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唱腔也有所变化。对于主人公的取名,王玉珍有自己的解释:“‘韩英’的原型本来是男的,但从艺术角度来讲,不容易表现,后来就改成了女性。多年来,社会上也有人认为韩英的原型是贺龙的姐姐贺英,其实是不准确的。之所以取名‘英’,一是在唱腔上比较响亮,二也是想借鉴点贺英的气概。”

  剧目演出决定下来之后,主要工作就集中在选择演员上。当时团里对主要角色的扮演者采取了公开竞选的方式。结果,王玉珍以其深厚的舞台功底、明亮甜美的音色成为韩英这一英雄形象的不二人选。其实,在饰演韩英的过程中,王玉珍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刚开始我并不喜欢这个剧,认为剧情太简单,没有起伏跌宕的剧情。”但在深入洪湖革命根据地生活,听老革命、老红军讲述当时的革命故事和经历后,她重新阅读剧本时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听到这些烈士的故事之后,我觉得每一句台词,都不是口号,感觉都是用他们斗争的鲜血来凝成的。我常常是含着眼泪化装上台,渐渐地,我开始用心贴近这个角色了。”

  《洪湖赤卫队》第100场演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更是达到了巅峰。自1960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剧团便掀起了上演《洪湖赤卫队》的热潮。在许多地方,许多剧团和剧种都上演《洪湖赤卫队》。

  演韩英是演英雄不是演美人

  为使全国人民都能看到《洪湖赤卫队》,贺龙元帅提议将其搬上银幕,拍成彩色电影。1961年夏,文化部党组决定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当时在主人公“韩英”的扮演者选择方面,分歧较大。有人反映:王玉珍不够漂亮,不够明眸皓齿。后来,周恩来总理知道此事后,说:“胡闹,演韩英是演英雄不是演美人。”就这样,除了少数几个角色外,歌剧里的大部分演员也继续在电影中出演。

  回想起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拍摄情形,王玉珍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紧张。剧组每人每天只有7两伙食,大家都饿得前胸贴后背。由于吃不饱,就造成演员中“男瘦女胖”的现象。影片中扮演队长刘闯的夏奎斌瘦得肋骨凸出,脸颊凹进。为了突出英雄形象,导演只好找来一团棉花塞进了夏奎斌的口中,以便让他的腮帮子鼓起来。而扮演韩英的王玉珍由于缺乏营养,患了“水肿”,越来越“胖”。为了让王玉珍不再变“胖”,剧组特别照顾王玉珍每天吃一小碟黄豆补充营养。

  王玉珍当时只有26岁,风华正茂,她以真挚、深沉、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韩英的英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老区人民质朴宽厚的品格和英勇善战的无私奉献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王玉珍也因此名扬中外。

  1961年,电影《洪湖赤卫队》在全国公映,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洪湖赤卫队》热潮。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拍摄成功又反过来促进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再创作,据统计,截至“文革”前,歌剧《洪湖赤卫队》创下了连演800场、场场爆满的纪录。至今,这部歌剧在舞台上演出场次已达上千次,这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是不多见的。

  平和淡泊度晚年

  已至暮年的王玉珍回顾起自己的歌唱之路,感慨万千:“我对自己饰演了《洪湖赤卫队》中‘韩英’这一英雄形象而感到幸运,对自己仅演了这么一部戏而感到遗憾。我本可以为人民演更多的戏。”平日里,她对于大部分的社会活动都不参加,但只要是与家乡有关,与《洪湖赤卫队》有关,她都会欣然前往。她说:“我爱家乡,就像我爱《洪湖赤卫队》一样,充盈着浓浓的思念情结。作为家乡的儿女,要尽一份责任。”如今,几近耄耋之年的王玉珍,十分重视养生,每天坚持锻炼,清淡饮食,“健康”成为围绕她晚年的重要词汇。生活的朴实,平和的心态,使得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更显得有气质,有内涵。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