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族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交响南音《陈三五娘》音乐会观后
看了作曲家何占豪新创作的交响南音《陈三五娘》音乐会,颇有一些感触。
这个作品风格是统一的。管弦乐的加入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洋不洋、中不中,而是在坚持保留南音的基本旋律和音调特色的基础上,把管弦乐队糅在里面,从而丰富了南音的音乐表现力。比如音乐会中有一首作品《八骏马》,中间有一段表现骏马奔腾的形象,何占豪对它进行了加工和发展,使得骏马的形象不单单是一个塑像,而是一匹有血有肉的飞奔的骏马,形象更丰满了。通过原来旋律的展开、配器以及各种手段,强调“骏马”这个形象。南音非常抒情、优雅、含蓄,而经过何占豪的加工以后,奔腾的骏马形象就更鲜明、更饱满。我觉得不太满足的是《八骏马》中表现骏马奔腾的那一段,还可以再长一点,再展开一些。它的节奏速度快,所以虽然篇幅多,但是听起来好像一晃而过,如果篇幅能再长一点,再充分一点,给人的印象会更深刻些。总体来说,不管《八骏马》如何加工发展,它还是南音,这正是作品最可贵的地方。何占豪在进行创作以前花了很大功夫对南音进行深入的学习了解,他对南音本身风格的掌握很不错,不像我以前写《第三钢琴协奏曲》仅仅是用了一点南音的音调做第三乐章快板的主题,因为我并没有对南音进行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作曲家在学习地方戏曲、地方音乐的时候一定要能沉得下去,要和当地的专家交流,向他们学习,消化之后表现在创作中。我想何占豪先生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他的创作成果听起来又是南音的,也是现代的。
下半场的《陈三五娘》讲述了一个戏剧性很强的故事。它的音调本身由台湾的南音专家设计,和交响音乐配合以后,戏剧情节对比更鲜明,戏剧性更强烈。当然在音调、和声、调性上还可以走得更远一些,步子更大一点。
何占豪有戏曲的底子来学南音,和没有戏曲的底子再来学南音是不一样的。古韵新声,我们面对存在了1000年左右的南音,如何对它进行慎重地加工、慎重地再创造,我觉得何占豪在这点上做得很成功。我赞同作曲家傅庚辰在一次会议中提出的“三化”,即现代技法中国化、音乐语言民族化、音乐结构科学化。中国作曲家要善于用本民族的语言讲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表达中国人民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才能在世界音乐殿堂中留下自己真实的声音。
这场音乐会乐队演奏非常和谐。有时候中国的管弦乐队特别是铜管声部听起来比较躁,但厦门歌舞剧院乐团的铜管音色比较柔和,一个地方乐队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很令人欣慰。
(编辑:伟伟)
· | 喜看交响南音《陈三五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