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大脚”,拷问知识分子人格
电影《大脚皇后》剧照
在民间流传的贤后故事,大概要数朱元璋的大脚马皇后最多,如“露马脚”、“倒贴福字”等。电影《大脚皇后》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开国庆典花灯夜,书生王庸遇上马皇后侄儿,得知他上京“跑官”,于是题灯谜戏讽“大脚皇后”。朱元璋恰好看到,认为有辱皇威,王庸被押上法场,数百名书生受到牵连。马皇后率直多谋,反对这种滥杀无辜的行为,亲自审理该案,通过审脚问众人脚大还是脚小,审出了大臣太监等众生相,唯有王庸坚持说真话,宁愿乞死,也让朱元璋得以明辨是非,刮目相看。
这就是豫剧电影《大脚皇后》所讲述的核心故事,取材于曾获“文华奖”的同名评剧,由著名电影编剧、导演韩志君、韩志晨兄弟重新编剧,韩志君导演,内容更加丰富,人物愈加鲜活,立意上也有新创。近年来,电视剧、评弹、扬剧、晋剧、评剧、豫剧等对马皇后题材均有涉及,《大脚皇后》作为首部以马皇后为题材的豫剧电影,在5月17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豫剧电影《大脚皇后》观摩研讨会”上,获专家赞赏与好评,认为该剧深具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形式上的创新也为戏曲的生存发展开拓了新局面。
知识分子的盛世危言
“说假话也许混顶乌纱帽,说空话也能赚件紫金袍;说真话我这脑袋很难保,空留下老母娇妻受煎熬!”王庸被逼问之下的一番思量道出了古往今来的一个两难问题,他选择了后者,凛然道:王庸乞死!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王庸的形象实际上是在拷问:知识分子的人格究竟应该是什么?虚言必诈,伪言祸国,说真话还是说假话的问题将历史经验与现实境遇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而知识分子应坚持真理,有铮铮铁骨。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张思涛认为,在强权面前能不能讲真话,要不要讲真话,是国民性的重大考验,《大脚皇后》正是盛世危言,警醒世人。
另一方面,从执政者方面来说,如何用人也是该剧的重要启示。仲呈祥指出,人才关乎国家、民族的兴衰,《大脚皇后》中以王庸和潘俊臣这一对同窗好友为镜做了对比,一个拍马逢迎、见风使舵,一个正义凛然,宁愿还乡尽孝,前者令朱元璋都为其深感羞耻,也认识到王庸才是栋梁之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肯定了《大脚皇后》的异彩纷呈,认为该剧针砭时弊,“非常了不起”,故事的背后是人民对政治清明、执政者能广开言路的呼唤。此外,与会专家表示,该剧也有反特权、反腐倡廉意义,体现出民本思想。
俗到深处至儒雅
这里的皇帝与皇后伉俪情深,没有勾心斗角的宫斗,没有奢华精细的装饰,丫鬟可以揪皇上的胡子,村妇可以闯皇宫,皇后可以劫法场……整部戏中几乎没有当下影视剧中所青睐的花哨元素,看似平淡却极为入味,是宫廷剧,更是民间故事,来自民间,还于民间,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当下宫斗剧的反拨。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该剧对裹脚文化、后妃文化都做出了反思。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指出该剧由民间传说引入历史传奇,也是一个现代寓言,极力肯定了该剧内容上的草根性,认为豫剧本身就有草根性特色,而马皇后出身草根,具有民间智慧,性格善良率真保持了民间本色,整个故事情节安排都很接地气,老少妇孺咸宜。曾庆瑞也强调,《大脚皇后》通俗、入俗,俗到深处至儒雅,导演举轻若重,用小题材讲出了大道理,释放出强有力的正能量。
不仅情节具有草根性,形式上也颇接地气。“一般影视剧选的演员多是俊男靓女偶像派,这部剧走的是生活化路线,带有民间性,一干演员都不是常见的俊男靓女。”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赵葆华说,虽不是偶像派,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唱腔高亢动人。据了解,该剧由具有“豫剧小皇后”之称、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王红丽领衔主演,豫剧名丑牛得草亲传弟子金不换、葛草旺,豫剧王派唱腔代表人物王兴刚,唐派小生王献光,著名老生刘昌东等参演。
打通戏曲与电影
戏曲重虚拟,马鞭一甩就可以日行千里;电影重实景,故事要有真实情境的依托。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处理好虚实关系?《大脚皇后》给出了很好的范例,兼顾了实景与程式。该剧导演韩志君介绍,一般戏曲电影会先经过舞台阶段,而《大脚皇后》则没经过这个阶段,直接按电影分镜头剧本作曲、配器并拍摄;该剧完全采用实景拍摄,镜头语言更加电影化。
“要程式,而不要程式化。这是梅兰芳说过的一句话。”黄式宪认为,《大脚皇后》程式手段如夸张等的运用使得情节张弛自如,批判锋芒得以彰显。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提出“破台用场”的概念,指出该剧将舞台空间甩掉,该用生活之处即用生活,比如老太太为救儿子在山路上跑;同时突出了舞台中“场”的作用,比如赏灯、马皇后装病劝朱元璋、审脚等,场的味道到位。他指出,电影一般多用特写,而不太会用场,戏曲舞台特点值得借鉴,《大脚皇后》即是成功样本。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