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皆有情
古韵新声皆有情
——作曲家谈交响南音《陈三五娘》
传统艺术如何走向现代化?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又该如何把握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实际上却深深影响着艺术发展的走向。不久前,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作曲,卓圣翔、吕思清、涂堤、吴晶晶等名家参与创作演出的交响南音《陈三五娘》登陆国家大剧院,这部作品在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在近日由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西交融 古韵新声——交响南音《陈三五娘》学术研讨会”上,何占豪、涂堤等主创与傅庚辰等音乐及戏曲界专家共同探讨了《陈三五娘》的艺术特点与成就、交响乐创作的民族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
陈三与五娘的爱情传说在闽南及潮汕地区家喻户晓,因而成为歌仔戏、潮剧等地方剧种的常备剧目。五年前,当何占豪接受邀请,开始着手创作南音交响版《陈三五娘》时,便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吸引当代听众,尤其是青年听众。“《陈三五娘》这样的老题材要吸引当代观众,就必须尽一切努力适应他们的审美情趣。”何占豪说。
通过对南音的深入了解,何占豪发现这种艺术形式所具备的两个特点可能会使当代观众“望而却步”。“一是节奏慢,一句唱词,甚至是一个音,都可能要唱很长时间;二是程式化的程度比较高。这两个特点,实际上都与当代人对艺术的追求有一定距离。”为了弥合南音这两个特点与当代审美之间的鸿沟,何占豪大胆地使用了西方的音乐技巧。“在我看来,只要运用得当,这些西方的技巧能够大大地丰富、提高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何占豪表示。
何占豪坦言,研磨如何将南音与交响乐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起来,是自己创作中所面对的最大难题。他说:“我们不应该为了创新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交响乐毕竟是源自西方的音乐形态,如果将它生搬硬套地加入南音之中,必定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因而在《陈三五娘》中,何占豪的创新显然不是毫无边界的。在他看来,一切技巧的革新都是为“情”服务的。“学习音乐语言远比学习音乐技巧更重要。”何占豪表示,“在运用一切技巧之前,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感动自己。我要不断地去发掘,《陈三五娘》的故事表达的究竟是怎样的感情、它最具魅力的内核是什么?只有自己的内心先被感动,我的创作才有可能浑然一体并赢得观众的共鸣。”
何占豪为创作《陈三五娘》所作出的努力,得到了著名音乐家傅庚辰的肯定。“《陈三五娘》的成功,首先在于音乐旋律的优美。音乐的本质就是美,只有美好的音乐才能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傅庚辰表示,“而大胆的艺术创新,则是《陈三五娘》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没有创新,艺术是无法前进的。不管多么古老的艺术形式,都会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所以说创新是一切艺术的根源。艺术创作也要符合科学发展观,也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也要与时俱进,而《陈三五娘》就为传统艺术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