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3D电影面临哪些挑战?

时间:2013年05月0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谌鸿翔

2012年是中国3D电影元年,越来越多的制作公司把目光投向3D电影

中国3D电影面临哪些挑战

    ◎ 中国电影票房排行前十位的电影中,六部是3D电影。

    ◎ 中国3D电影题材相对局限和单一化,目前科幻片几乎没有,魔幻影片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3D电影发展的主要题材。

    ◎ 一个好的3D电影,要有视觉奇观的设计以及与剧情的完美结合。

《画皮2》连续打破12项电影纪录,带动了行业的发展

《太极》3D效果让观众满意

  先盘点一下中国3D电影市场的情况。2008年3D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大范围放映,2012年,中国国产3D电影7部,5部真人电影,两部动画片。这几年,中国银幕数增长非常惊人,到2012年中国3D银幕占总数70%,中国3D银幕市场目前是全球第一。从2008年到2012年国内上映的3D影像包括科幻片、纪录片、演唱会等。在国外,动画类型占了3D影片的主流。就内容和题材来说,国内主流3D影片是武侠,而国外则是科幻、魔幻。2010年《阿凡达》上映之后,全球电影人都很兴奋,把2010年定义世界电影的3D元年,我个人认为2012年才是中国3D电影元年。

  陈国富先生曾经说过,在《画皮2》上映的时候,“电影不止是电影,还是宣泄活动,这个活动有极尽感官之能事的态度”。2012年中国电影界的重大事件就是《画皮2》的成功,2012年上半年市场比较低迷,直到《画皮2》上映,大家第一次看华语3D电影连续打破12项纪录,带动了行业的发展,给了投资人信心。因此,《画皮2》后便有了《太极1》《太极2》。2012年总共5部3D国产真人电影,其中三部半3D效果由我们公司制作。

  2012年全球3D电影只有36部,但是拿到全部票房40%的份额。中国5部3D电影占当年国产电影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国电影票房排行前十位的影片,6部是3D电影,其中3部产于2012年。

  题材单一导致竞争力不足

  中国可制作的题材相对局限和单一化,目前科幻片几乎没有,而好莱坞科幻大片层出不穷。魔幻影片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3D电影发展的主要题材,《宝莲灯》《鬼吹灯》应该属于这类题材。另外一大类属于年代戏、动作武侠类,去年这类题材影片过多,有些观众对动作影片有点反感。国内很多公司想做惊悚影片,由于中国惊悚类影片一般超不过3000万人民币的票房收入,也不太适合3D。纪录片特别合适,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动画片尽管相对较多,但是中国动画市场仍然不成熟。从题材本身来说,3D国产电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012年3D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但其中真正能运作起来的不到5家,可能还少于这个数字。整个中国3D市场容量还很低,无法容纳太多的公司竞争,所以导致很多价格竞争的现象出现。

  此外还有电影行业本身的挑战。电影公司要压制我们的价格让我们很痛苦。因为国内电影营收的压力很大,这导致价格成为竞争的先决条件。好莱坞面对的是全球市场,有三层回收的市场。中国电影目前回收路径比较单一,票房是唯一的回收市场,像赌博行为,赢了就赚了,赔了没有翻盘方法,导致国内电影制作公司在选择技术还是选择演员上,可能更相信演员能带来票房直接收入,这是很大的问题。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全球第二,很多国外公司纷纷想来中国,与中国合作,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是在参与海外竞争的时候,发现了对我们非常不利的因素,我们在竞标《西游降魔篇》的时候,一开始谈得很好,美国一家3D公司也在跟周星驰谈。我们自我感觉有价格优势,没想到对手报出的价格居然更低,我们自信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后来我们才了解,对方把影片包到韩国,韩国政府有补贴。在这种合作过程中,我们的民族企业应该知道向先进者学习什么,不能总想出卖廉价劳动力,我们应该有别的优势。

  制作方与观众审美存在差异

  谈起3D,仿佛每个人都是专家,这个是真3D、这个是假的。没有标准便无法评判公司质量好坏,只能用价格作为最终的衡量因素,中国3D电影处于恶劣竞争环境下,这个产业的标准很难统一,另外影院差异化严重,无法形成统一的观映感受,有的灯泡亮度是70%、有的亮度是90%,这就是中国目前放映的现状。就我们自己的体会来说,中国观众喜欢摘眼镜判断是不是真3D,他们认为摘了眼镜能看到重影的就是真3D,反之则是假的,这很有趣。中国观众喜欢很多物体从银幕飞出来的感觉,注重视觉刺激。我们很迷惑。因为曾受国外3D理念的影响,即首先给观众安全的3D电影,不要让大家看一部电影产生头晕、呕吐的现象。《画皮2》就是用这个标准制作出来的。我们却听到很多诟病的声音,观众说摘了眼镜也能看,不是真3D。《画皮2》我们做得比较保守,因为《画皮2》是爱情片,所以导演拍摄时运用了大量的面部特写镜头,这是无法做3D效果的,比如陈坤的哭泣、赵薇表演非常感人,这都无法用很强的3D效果。到了《太极2》我们被迫采用一些方法,让观众摘眼镜看到的必须是重影,于是,观众觉得《太极1》《太极2》还不错。

  3D技术理念需要中国化

  3D是技术,技术本身为艺术服务,不要跳开艺术本身只谈技术,一个好的3D电影前期一定进行3D镜头语言的设计,一部3D电影用3D摄像机,完全采用2D叙述方法拍也不是好的3D电影,前期进行3D电影设计,后期采用其他手段。3D标准设计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提倡一个观点,叫3D电影综合解决方案,就是前期我们要有标准、要有镜头的语言设计,然后现场选择是实拍还是转制。我们并不赞成所有电影都要实拍或是转制,比如绿背成影的镜头,好莱坞拍这样的电影不存在任何心理障碍,但我们则不行,会陷入真假3D的心理局限。如果盲目追求实拍,又花时间、又花钱,效果却未必提升更多,我们一直觉得中国进入这个行业要现实,不要盲目追求过高的东西。此外,要有视觉奇观的设计以及视觉奇观与剧情完美结合。如果题材无法做视觉奇观出来,建议不要做3D电影。

  同时,国内导演对电影科技应用了解不够深入,掌握得不够熟练,特效给导演带来什么?特效能实现什么样的效果?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老一代导演更愿意布景,对现场的把握性更强一些,对特效的需求就薄弱些。此外,国内高科技电影的基础比较薄弱,比如3D如何和特效结合?标准谁来定?因为现场过程中的特效是绿背,绿背后边的景如何确定立体效果,如果做完特效再交给3D制作方核定,会增加成本,因此,整体合作在目前还是比较困难。

  我们从业者大多数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对电影本身的理念、对电影本身镜头的运用完全不了解,导致单一员工的创作力低下。3D团队一定要与特效团队紧密合作,没有特效做不出好的3D电影,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看海啸的戏绝对不是实拍出来的。因此,与特效公司紧密合作才是创造好的3D电影必要的条件。最后根据舒适度把所有焦点和屏幕关系进行调整。3D字幕制作也很重要。最后建议放每一部3D电影的时候,电影院一定要把放映机灯泡调亮。

  (本报记者张成在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采访整理。)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