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设计师不等于有好设计——从近五年的设计活动看“中国设计”
提盒式六屉柜(沈宝宏)
提盒式六屉柜,尊重传统提盒特有的美学脉络,以全新的设计理念对提盒式家具进行再设计。将提盒的唐宋华彩和明代文人的雅致情怀,以特有的家具形态呈现在现代美学空间之中,为空间带来更多的审美与思考。
紫砂茶具(胡如珊)
这一系列紫砂茶具设计源自设计师对不同茶具材料的长期探索。紫砂杯的特点是以纯净的材质配合柔和简约的造型,提炼出传统茶杯的神髓。该系列以紫砂的5种天然色彩,诱导使用者去欣赏紫色黏土的质朴之美,就像饮茶爱好者通过颜色、质地、口感和外形品鉴不同类型的茶一样。
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办的2013北京-米兰姊妹设计周互访活动主题展览面积为1500平方米,参展作品超过400件,共有来自两岸三地的40多位著名设计师、几十家中国本土的原创企业参与了此次活动。这是本年度中国当代设计在海外最大的一次推广活动,也是9月底正式开幕前,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最重要的国际推广活动。
葫芦餐具系列(张永和)
作为建筑师的张永和尝试把建筑设计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带入产品设计之中,他秉持着观察生活的态度并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同时用感性选取材料。
青纱(陈大瑞)
传统中式屏风大都有山水或人物的艺术绘画或雕刻,实用中渲染着家的艺术氛围。青纱屏风设计,利用天然的核桃木肌理及木材本身的残缺裂纹完美营造出中国传统泼墨山水的写意之美,每个屏风单片都可以进行旋转,明与暗,虚与实可随意变化,宛如空间里一道青纱。
今年4月,中国设计师们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办的2013北京-米兰姊妹设计周互访活动的带领下再一次奔赴米兰。每年4月,被人们称为设计界“奥运会”和“奥斯卡”的米兰设计周都能向世界传递出无数最新设计资讯。2012年米兰设计周期间集体亮相的中国设计军团无疑是当年最大的亮点之一,中国的50多位设计师带着80多把椅子设计作品在米兰集中展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设计师的原创能力。策展人朱小杰把展览主题定为“坐下来”,是想让那些不了解中国设计,甚至认为中国人不会设计,或者压根不想动脑做原创设计只想抄袭、模仿的人能静下来、坐下来,感受一下中国设计师的理想与能力。
用味道讲述设计
今年在米兰举办的2013北京-米兰姊妹设计周互访活动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其中由北京国际设计周联合中国设计红星奖、红星美凯龙邀请著名设计师朱小杰策划的展览在延续了去年“坐下来”这一主题的同时有所拓展,展览把名称定为“坐下来:品茶、品道、品设计——2013米兰设计周中国原创家居品牌及作品展”,参展的20名国内知名设计师利用不同的审美元素,并对传统材料和技艺等加以利用,采用多元的设计概念及形式策略,探索各种表达方式背后所蕴含的“味道”。从两年的主题上不难看出,2012年的展览目的是在展示中国优秀设计师作品的同时,能让世界承认中国人的设计能力和愿望,而今年展览的目的是想用茶文化让那些愿意静下来、坐下来看看中国设计的人能品一品中国茶的味道和中国设计的“味道”。
此外,由著名音乐人朱哲琴发起的当代民艺设计展“大中国的味道”同样吸引了众多关注。展览通过家居、产品以及环境设计,折射出中国城市文化的变革。据朱哲琴介绍,由她发起的“大中国的味道——两岸三地当代民艺设计展”是由北京国际设计周和“世界看见”机构共同发起,邀请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的10位著名设计师共同参与。展览按照“家宴”、“自在间”、“茶道”、“杯碗壶瓶”四个场景进行陈设,参观者犹如穿行在家居环境、餐馆中的私密“包间”,甚至是露天餐摊,每个场景都配着香港知名设计师陈幼坚挑选的、来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古插画,将中国的宴饮艺术、用餐礼仪等物质及非物质文化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气息进行了完美融合,演绎出当代大中国艺术与设计的跨界精神。她说:“未来30年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最关键的30年,发现民艺与设计的内在关联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两个展览不约而同地将主题设定为与中国饮食文化相关。这看似只是2012年以椅子为主题的展览设计作品的延伸,但实则其中反映的却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他们要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设计作品,而是要将中国文化的“味道”向世界展示。这也正展示了中国设计师的心态转变,他们不再文化盲从,已经开始更加坚定地做中国气质的设计。正如朱哲琴所说:“过去的30年,是中国设计抄袭的30年,而接下来的30年将是中国创造的30年。”近年来,中国设计师正经历着从觉醒到被认可再到逐渐自信的质变过程。
从“信”到“自信”
虽然当下试图对历史作出某种定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但能从历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及其系列活动的举办看出中国当代设计从觉醒到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转折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从2009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于当年10月24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并把主题定为“信”开始,中国设计界开始觉醒,当时中国制造与抄袭这两个标签更像是纸的两面,无法分开。正是那次以“信”为主题的全城设计活动让设计界开始全面、认真地思考原创的价值。当时,虽然展览众多,但外国人撑场面的痕迹还很明显。2011年9月26日至10月3日,重新启动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已经开始从向设计师说教“诚信”转为向普通大众普及设计的审美和价值。同时,那一届设计周虽然还是有众多国外设计师、设计作品、设计机构亮相,但中国设计所处的位置绝非配角,从2009年国外设计唱主角到2011年中外设计的交流互动,可以看出中国设计已经积蓄了足够力量。2012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的最大亮点应该算是设计交易,2012年4月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在米兰举办的B2B项目,实现买进设计版权交易,让众多国外知名品牌能进入中国,虽然这次交易更多的是设计买入,但这一步意义重大。随后在当年10月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期间,首次搭建的设计交易服务平台,帮助各类设计机构、企业和独立设计师达成设计交易共56亿元。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在米兰除了举办主题展览之外,还与包括红星美凯龙在内的众多合作伙伴举办了B2B国际品牌对接。经过努力,中国设计的高品质海外推广平台正在逐步搭建完善。同时,更注重探索实现设计交易落地的途径,促成中国设计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被国际认可,他们屡获大奖。“中国不缺好的设计师,而是缺好的设计”已经成为国内外设计界的共识,这一耐人寻味的观点不得不让人们思考其中缘由。要想解答这一问题,首先明确“中国设计”这一词语的覆盖范围应该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明确除了提高设计师的水准之外,中国设计还有哪些工作需要补足,只有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才能保证好的设计师能设计出好的设计产品。这里之所以用“产品”一词,而非“作品”,是对中国设计提出的一项更高要求。“作品”更像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而“产品”才是设计本身应该有的全部内涵。
那么何为中国设计呢?“中国设计”这一概念,并非是一个国界概念,所以其内涵应该不仅仅包括中国设计师的作品,至少应该还包括那些具有中国气质的设计作品,为中国人需求而设计的作品,中国资本参与所产生的设计作品,甚至更多。从今年在米兰举办的两个中国设计主题展中不难看出中国的文化人、设计师们的文化担当,这样的风气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就不能将目标局限于此,而应该把探询中国设计全方位发展作为自身的工作目标。北京国际设计周近两年来探索的设计经济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以经济效益为诱饵,才能有效将各方力量集结到设计上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单一发展设计师水平而造成的整体设计发展瓶颈,虽然这本是19世纪后半叶当代设计萌芽时争论的问题,但对于刚刚觉醒有待发展的中国设计而言,依然具有警醒作用。
(编辑:单轩)
· | “为坐而设计” |
· | 上海市民秀出“设计梦” |
· | 设计,定位艺术新坐标——2013年度“大连设计节”一瞥 |
· | 毕业设计展成“淘金第一课” |
· | 极地冰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