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给河南文艺界的一份答卷——写在《大河滔滔逐浪高——河南文化强省建设启示录》出版之际
《大河滔滔逐浪高》 向云驹 彭宽 乔燕冰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12年9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在新闻界、文艺界广泛开展“走转改”活动的要求,为更好地展示、宣传文艺事业发展新成就和全国各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盛况,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艺术报组织了由报社社长向云驹为领队的采访小组,专程赴河南就其文化强省建设的做法、经验、成绩、规划、目标等进行全面采访。
这次“走转改”采访报道活动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省委主要领导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还会见本报报道组一行并就河南文化强省建设进行座谈。河南省委主要领导指出,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原大地文化积淀深厚,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着关键性作用。要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好好研究中原文化。他指出,文化是个大概念,它是我们发展、崛起的很重要的内涵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个支撑,就没有希望。所以,河南提出文化强省,不是就文化论文化,而是强调文化在强省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敬畏文化、学习文化、振兴文化、服务文化。在对文化的认识上和推动文化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站位准确,对文化存敬畏之心,不轻言懂文化;需要尊重文化人,避免无知无畏;需要抓住精品和人才这个关键,一切创新和改革以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目的;需要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过程中,既传承好老的文化财富,也积累好新的文化财富。
省委主要领导还特别强调,文艺报刊和新闻报道既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又要有思想魅力和传播效力。报本无大小,关键在于导向氛围营造;道本无高低,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真正欢迎。希望采访组在河南深入下去,采写出有分量、有特色、有思想、有魅力的精品力作。
省委主要领导对本报采访工作作出了重要指导,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嗣后若干天,在省委宣传部和郑州、开封、周口、洛阳、安阳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访组深入到文艺院团、文化馆站、文博单位、文化企业、农村社区等进行采访、调研,还在郑州市召开了有宣传部、文化厅、文联、博物馆、文艺院团负责人及代表性作家艺术家参加的专题座谈会,详细了解了河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文艺精品创作、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活动、文艺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河南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作法和事例、个案、细节。
在河南的采访,使采访组的同志收获颇丰。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中央的领导部署下,对河南文化强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河南文艺文化界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也在文化建设方面创造了一系列新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成就,创造了许多成功范例,河南文艺界上上下下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形势十分喜人。
河南是中原大省,是文化大省;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已经开启航程,有宏大的布局谋篇。河南文化过去是中国文化的主脉,河南文化的今天和未来也将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面貌和未来走向。应该把这样一个伟大、生动、深刻的现状写出来,这是我们此行采访中逐渐形成的共识。当然,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毕竟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文化实践我们的时间有限、能力有限、笔力有限。
2012年10月12日,中国艺术报以两万余字、两个整版多的超大篇幅,发表了本次走转改采访成果《大河滔滔逐浪高——河南文化强省建设启示录》这一长篇通讯。这是我们怀着忐忑之心交给河南文艺界的一份答卷。虽然文章发表后,全国各地文艺界、河南文艺界的同志们给予了不少谬奖,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同志们也给予了好评,但与河南人民的伟大文化实践相比,我们深感这些文字依然微不足道。正如文学的想象在现实的壮丽神奇面前永远难免相形见绌一样。
但是,我们有责任记录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并在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的创造中造就我们的文字、文艺和新闻。为此,我们不揣浅陋,把这次采访的两部长篇通讯(后一篇发表于中国文艺网)结集出版。
谨以此书献给河南人民和河南文艺界的朋友们。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我们的报道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许多欠缺,我们的采访也还有很多欠缺和遗憾。希望今后有机会弥补。希望河南文艺界和新闻界的同行们批评指正。
(作者系《中国艺术报》社社长)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