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2012年度中国音乐艺术发展报告(摘编)

时间:2013年04月1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创作活跃 演出多彩

——2012年度中国音乐艺术发展报告(摘编)

□ 中国音乐家协会

  报告主持人:徐沛东

  报告负责人:韩新安

  首席专家:王次炤 居其宏

  撰稿:张 萌 陈志强 裴 诺

2012年9月16日,北京交响乐团携手“中国三高”戴玉强、魏松、莫华伦在德国科隆音乐厅演出

  2012年,中国音乐发展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指引下,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化的洗礼下,在与世界文化潮流日益融合与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各项事业均有序向前推进:交响乐、民族器乐、歌剧、歌曲等主流艺术门类从创作到表演都呈现市场繁荣、风格多元的可喜局面;专业音乐教育在培养大量高精尖人才的同时,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深;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经过十年探索和尝试,在思想、内容和指导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国民音乐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以合唱艺术为代表的群众音乐文化事业从参与的广度到整体水平上都有较大提升,反映出全民音乐素养的稳步提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音乐各种网络应用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包括音乐生产、传播、消费在内的整个生态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总之,2012年的中国音乐以自己独特的声音文本,记录了这个平凡而独特的历史年轮上的时代变迁和人们的所悲所喜、所思所感。

  一、发展概况

  随着国家各级文化部门的日益重视和相关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的交响乐事业近几年来无论在院团建设还是创作、表演等领域都呈现出繁荣活跃的可喜局面。各种音乐节、乐团音乐季以及各级政府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都为新作品的创演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文化中心,新作品的演出已经成为文化生活中的常态。2012年在国内舞台上演的新作品体裁题材丰富多样,音乐风格不断出新,技术手法兼容并包,显示出当代中国作曲家在创作思维上正不断走向成熟。与此同时,如何走出学院艺术的“象牙塔”,创作出更多雅俗共赏、为更多听众接受的交响乐作品,使这一艺术形式服务于全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依然是作曲家、理论家和相关文化部门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截至2012年,我国已有交响乐团57家(含港澳地区)。在省一级行政区域中,只有海南省尚未成立职业乐团。不少乐团都成功举行了演出季,让自身运作走上稳定发展的良性轨道。此外,国内的乐团不仅邀请国际级的指挥家、音乐家来华交流合作,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2012年,先后有中国交响乐团、浙江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等赴国外进行巡演。中国乐团的优秀表现已经引起了国际演出市场的重视,催生了相关巡演代理产业,有多家境外经纪公司在国内设立办事处或派驻代理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代表上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音乐使者,指挥家谭利华率领北京交响乐团于2012年7月29日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与伦敦爱乐乐团联袂演出了“圣火·欢乐颂”庆典音乐会。赴英期间,该团还参与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音乐教育拯救计划”(El Sistema)伦敦单元,为伦敦的贫困孩童授课并举行合作音乐会。此举说明,中国的古典音乐家们正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世界音乐文化生态的建设当中。

  相比2011年中国原创歌剧、音乐剧创作的“井喷”之势,2012年的歌剧创作在数量上虽有所回落,但是整体依然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作为近三年来国家艺术院团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集中亮相,2012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参演的35场剧目中歌剧、音乐剧共9部,其中5部为首演。此外,越来越多的传统经典歌剧也被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如国家大剧院歌剧节上推出的《漂泊的荷兰人》《假面舞会》《托斯卡》等多部剧目以及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的开幕大戏《波希米亚人》,都因集合了世界多国优秀艺术家的制作团队悉心打造出的精良品质而备受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首演的原创歌剧有《守望天山》《永不消逝的电波》《运河谣》《山林之梦》《文成公主》《苏武》《辛亥风云》等,音乐剧有《告诉海》《钢的琴》《杜拉拉升职记》《三毛流浪记》等。客观而言,这些新创首演剧目都不乏艺术构思的闪光之处,但同时也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2012年中国民乐界最重要的事件,当属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新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首届“新绎杯”经典民族管弦乐作品评奖的举行。获奖的12首作品均为1979年至2009年间创作的具有社会影响力且传播广泛、兼具专业性与可听性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这种对于旧作的评选与奖掖,不仅在民乐领域,在整个音乐界都属创举。在颁奖期间举办的首届“华乐论坛”专门对获奖作品进行了研讨,作曲家和理论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于30年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得失进行了客观、深入地总结与反思,堪称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

  随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音乐院校不再仅是积极的参与者,而是以更深层次的合作、更为主动的态势参与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例如,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2012北京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是这一国际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青少年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行。比赛吸引了来自28个国家的23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入选参赛选手的数量和质量都创赛事的纪录。此外,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理事会暨“当代社会中的传统音乐”国际研讨会,由国际传统音乐学会音乐图像学分会和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音乐图像学国际研讨会等高端学术研讨活动的举办也都显示出了这种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加大以及各级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我国的合唱事业在专业合唱团发展有所萎缩的情况下,依然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各种层次的合唱节、合唱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展开,艺术水准稳步提升。2012年国内最大的合唱盛事之一当属7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活动吸引了39个国家的166支合唱团参加,在参赛团队的数量和水平上都创历史新高。同期召开的国际合唱联盟世界合唱峰会通过了旨在加强国际交流、推动中国与世界合唱事业繁荣发展的《北京宣言》。合唱节的科学化组织、国际化标准、常年化运作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赛事。此外,出国参赛和进行文化交流也成为一种潮流。

  2012年的中国歌坛,可以用“亮点频出,引发新的思考;多元态势,彰显并存共荣”来概括。其中,最为抢眼的当属浙江卫视推出的大型歌唱选秀类节目“中国好声音”的热播。浙江卫视花重金引入的国外先进的运作模式和操作理念,几年来数十家电视媒体举办的同类选秀节目的预热使得这档节目成功地赢得了数以亿记中国观众的关注,其总决赛更是创下了惊人收视率。除了由此带来的巨大商业收益以及成功为大众媒体制造了众多热点话题,这档节目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好声音”概念的提出将观众的注意力成功拉回到音乐本身。

  2012年,歌坛上另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流行音乐节的“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在夏季前后共有几十个音乐节分别在全国各地举行。面对其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势头,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如何提高音乐节的艺术质量仍然是音乐节能否持续发展的隐忧。与此同时,在业内人士呼吁“让音乐回到现场”的影响和操作下,2012年全国各地的小剧场流行音乐演出繁荣发展。

  作为全球互联网用户和移动通信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的网络音乐行业在整体市场调整中获得平稳发展。据文化部发布《2011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音乐和微博、在线演出、网络游戏、移动互联等其他网络应用的融合进一步加强,也使网络音乐获得了新的生机。相对近年网络音乐的高速发展,原创不足和盗版的盛行依然是众多业界人士的隐忧。

  作为本年度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事件,3月,中国国家版权局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一经公布,其中涉及音乐著作权人著作权控制权及议价权等内容的相关条款立刻在音乐界引发了一片反对之声。其高潮是4月12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和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关于“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媒体通气会的在京举行。两个主办方代表音乐界表达了对“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修改诉求。在7月发布的修订草案第二稿中,删除了备受争议的第46条,将录音制作有法定许可恢复为作者专有权。这是音乐人在维护自身权益,谋求事业健康发展的漫长进程中的又一次推进。

  二、创新与思潮

  总结梳理2012年的中国音乐创作和思潮走向,“融合”与“回归”这两个关键词便跳脱而出。

  1.当下中国音乐生活中,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界限,成为我们认识自身和世界、表达内心情感与哲思、与世界其他族群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以复兴民族音乐文化为宗旨的北京传统音乐节,自2009年创办以来,便一直着意打造一个集学术性、观赏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以研讨和传承中国及世界传统音乐文化为内容的国际交流平台。在这里,“传统”已经突破了民族、地域界限,以宽广胸怀容纳“地球村落”中各种优秀、独特的音乐文化。而已走过十年历程的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现代音乐节,则展现出一种理念上的回归——在这里,“现代音乐”不再是狭义的音乐技术层面的概念,而是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包容了我们当下生活的这个时空中多姿多彩的音乐存在。在音乐节期间的多场原创音乐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作曲家们在展现出娴熟的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还透过音符展开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策划的“丝竹更相和——古琴重奏音乐会”,体现了学院派民族音乐家对古琴现代新发展等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2.在创作领域,经历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大碰撞与大融合,当代中国作曲家已经开始“找回自己”,并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获得了新一轮融合与回归的螺旋式上升

  2012年10月在上海公演并广受好评的朱世瑞民族室内乐作品《水想II》(二胡与筝),就体现了他近年来创作思路的变化。作品的命题源自中国古代圣贤对水的哲思,其带有随机性的结构既蕴含水“因势而流,随物赋形”之深意,也与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开放曲式”有着内在联系。贾国平的民族室内乐《清风静响》(为琵琶、古筝、板胡和笙而作)是另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其标题来自郑板桥《墨竹图》的题诗,音乐也以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然”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命题。乐曲的结构分成四个部分,大都采用了自由和弹性的节奏速度布局,浑然天成,独具中国文人音乐即兴而发、自由洒脱的特点。作品非但流淌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趣味和情态,而且也达到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技术以及现代审美取向的深度融合。

  3.在音乐学研究领域,方法论的拓展与综合创新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理论走向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贾达群教授又力主“音乐分析学”和“音乐结构诗学”的理论与方法,虽从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就音乐学研究和音乐批评方法论提出新说,但均有助于打破既有的学科壁垒和单向思维,以更加多维视角和综合性方法观察和分析音乐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研究员在接通古今(古代音乐与存见传统音乐)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和深度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9个“接通”的理念,即:当下与历史接通、传统与现代接通、文献与活态接通、宫廷与地方接通、官方与民间接通、中原与边地接通、中国与周边接通、宗教与世俗接通、个案与整体接通;其整体理念非但与“逆向考察”暗合,且突破时间维度,在空间维度上也大为拓展,令当代学者的研究具有整一性和立体性的特质。

  三、问题与思考

  在2012年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异彩纷呈的交响乐章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早有端倪,要想彻底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其在当前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已经关乎今后音乐事业能否顺利健康发展之大计,亟需引起业界的警醒和反思。

  1.音乐著作权益的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从整体状况来看,我国音乐著作权益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网络音乐的快速发展,使原本严峻的形势变得更为复杂。据统计,2011年整个无线和网络音乐市场的产值超过300亿,而音乐权利人得到的版权收益只有不到8亿,不足整个音乐产业的2%。相比在日本与韩国音乐版权收入占整个行业收入的90%、欧美的70%、台湾地区的60%,我们的状况可谓触目惊心。2012年11月初,媒体报道了包括华纳唱片在内的几大国际唱片公司已联合百度、QQ音乐、多米音乐、酷我音乐盒等音乐服务网站计划推出下载收费包月制度的消息后,立刻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强烈反对。上端是国家立法进程的相对滞后,下端是数以亿计的网民多年来养成的免费消费习惯,都让中国音乐人的维权之路显得艰难而漫长。

  2.创作领域的浮躁浮华之风需引起足够重视

  伴随着文艺院团和演出市场的驱旺需求,在当前的专业创作领域正逐渐滋生出一股浮躁、浮华之风。其具体表现为:

  其一,一些作曲家在接受委约后并不亲自从事创作,往往只是给出所谓的“创意”或“构思”,具体写作由其助手或枪手捉刀代笔,而最后作品却由其本人署名。这在实际上是一种缺乏基本诚信的造假行为。另一些作曲家则因接受委约太多,要么不能及时完稿,造成委约方演出计划延误;要么临时加班赶工,十几天甚至几天就完成一部大型作品。

  其二,利用媒体对作品做过度宣传。一部新作在面世之初,创制方以及作曲家本人出于宣传目的,往往用某些貌似新奇深奥的概念对其进行语言上的诠释,而大众媒体又对作品的专业品质缺乏基本判断能力,多不加辨别直接引用创制方提供的材料,这种经过“过度诠释”粉饰的作品在媒体推波助澜下或可火爆于一时,但终究摆脱不了被观众迅速遗忘的命运,有些作品甚至是“首演即终演”。

  其三,在当代舞台艺术创演中,将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奉为不二法门,投资规模动辄数百万、上千万乃至数千万元,竞豪奢、拼财力,场面恢弘,服饰华美,灯光绚丽,却不肯在艺术本体上花苦功夫和真功夫,导致大量作品形式浮华、内容浮泛、思想浮浅,非但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更重要的是,这种奢靡浮华之风败坏文艺界的健康肌体。

  3.假唱、假奏和学术造假行为仍相当严重

  假唱、假奏这种产生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艺术怪象,很长时间都被当做一种“合情合理”的事物堂而皇之地充斥于我国各类的艺术舞台上。假唱、假奏自产生之日起,便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批评。最终,在各方的努力推动下,文化部终于在2008年出台《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明令禁止在营业性演出活动中以假唱、假演欺骗观众并制定了相应罚则。近年来,各种歌唱选秀类节目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真唱”的回归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电视媒体依然是假唱、假奏赖以生存的最大市场。其势头虽有所减弱,依然在当今演出活动中屡见不鲜。在音乐学术研究领域,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张扬科学道德,提倡学术规范,惩治各种学术造假行为,但抄袭剽窃、以译充著、捉刀代笔、买卖论文等学术腐败现象仍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甚至滋生出一批学术掮客。

  为此我们呼吁,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立法管理和执法力度,舆论界加强批评监督,音乐界更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制订防范措施和惩治细则。

  四、趋势与建议

  回顾2012年的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一些新的话题和趋势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这些“发展中的新问题”是在新的社会总体发展大背景下,伴随时代进步和事业发展的要求而摆在每一位音乐人面前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1.文化体制改革开创了音乐事业的发展全新局面,科学化、细致化地工作将有助于推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随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国音乐事业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特别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国有歌舞院团的转企改制,令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国有歌剧院团、交响乐团机制改革的实施,使得这些院团革除诸多旧弊,在创意决策、创作演出和市场运作中显现出更强生命力。全国范围内大批既有较高艺术水准又有着良好的市场效益的剧目、曲目的诞生,众多优秀创作、表演、理论评论人才的涌现,都得益于改革所带来的更为开放的观念和多元化的运作机制。在当下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中,也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现象。因此,有关部门下一个阶段在政策制定、落实过程中,应本着科学化、细致化的原则,从音乐艺术独特的发展规律出发,充分尊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帮助转企改制的单位转变观念,接受市场的洗礼,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专业方向日趋多元化,基础人才的培养将是下一阶段教育工作的重点

  人才培养是音乐事业发展之根本。为了顺应国民音乐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开始摆脱“音乐学院式”的传统办学模式,在探索新的办学思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专业音乐学院也积极参与到这一影响深远的改革进程中来,但观念的转变往往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相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帮助那些在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但依然工作在教育一线的音乐教师完成理念更新、知识重构,成为现阶段音乐教育改革中更为迫切和现实的问题。此外,合唱指挥、创作人才的匮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由合唱大国向合唱强国迈进的步伐。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发展水平的最终标准要看其全民的文化艺术素养,这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精英、经典作品孕育和成长的土壤。为此,我们应该摒弃“技术至上”的传统观念和旧有的对于音乐工作所谓专业、业余的狭隘认识,打破专业艺术院校只培养高精尖表演创作人才的传统分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教学思路,变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知识型人才,变培养单一型人才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使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国民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大事业中来。

  3.创作领域持续繁荣,优秀原创作品特别是合唱、少儿歌曲的选拔推广力度仍有待加强

  如前所述,我国当前音乐创作领域的繁荣活跃有目共睹。仅以歌曲创作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产量超过三十万首。各种层次的评奖也空前活跃。与创作领域的繁荣活跃不相匹配的是,真正为大众所接受、具有较高传唱度的歌曲弥足珍贵。这种优秀原创作品匮乏的局面在合唱、儿童歌曲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针对这一状况,首先,应拓宽选拔推广渠道,为原创作品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平台;此外,利用近年来出现的分享网站、社交媒体等新兴网络媒体对原创作品进行选拔与推广也不失为一种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方式。其次,媒体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总之,在歌曲娱乐功能得到空前放大的当下,如何坚守作为艺术的歌曲所应当具有的艺术品格,以维持歌曲艺术生命力的持久;如何让演唱与歌曲创作形成良性互动,以求与创作的繁荣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显然是需要我们长期思考的课题。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