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国产生态动画:原创品牌缺位

时间:2013年04月01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永红 刘文良

动漫片《大草原上的小老鼠》

  综观国内的原创生态动画,情节老套、创意平庸的顽疾依然严重,具有好创意、好故事、好形象的原创品牌还比较缺乏。

    据《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我国动画年产量已突破26万分钟。按照年产量20%的增幅规律,2012年估计达到了30万分钟。然而,即使拥有26万、30万分钟的庞大数字,我们暂时仍然与“动画强国”的名号无缘。而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动画,作为动画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当今生态、环保教育中显得极其缺位。

  主题标签化 故事概念化

    中国动画学会会长余培侠认为,中国动画要走出生存困境,必须坚持“原创为先、品牌为本、绿色为径”。内容健康向上,风格生动活泼,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绿色”动画的基本标准。在当今越来越重视生态和环保教育的时代,生态动画更应该成为“绿色”动画的核心组成部分。借助多重的形象符号、轻松幽默的影像语言,通过简单有趣的故事情节来确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动画完全可以打造生态知识和理念的传播平台,唤醒观众心中沉睡的生态意识,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

    生态动画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80年代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生态动画主要是在优美的自然环境背景中上演若干小故事,以此展现人与自然朴素美好的关系,如《老婆婆的枣树》(1958)、《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20世纪90年代为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生态动画的主题出现了转向,不再拘泥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讲述,而是将主题延展到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控诉以及对美好生存环境的向往,如《熊猫京京》、(1996)、《大草原上的小老鼠》(1996);新千年以来为成熟阶段,此时期的生态动画一方面揭示和批判经济快速发展所伴生的生态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展望生态文明的未来,如《环保剑》(2006)、《滴水精灵》(2011)。应该说,中国生态动画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形势的发展基本一致,与国民意识的生态素质基本吻合。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法国、日本等动画强国而言,我国的生态动画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引起足够重视:一是生态主题标签化,故事包装逻辑性不强。作品意欲传达的生态主题与故事情节的联系过于牵强,口号式的生态思想让人感觉过于说教。由周星驰监制的《长江七号爱地球》(2010)本身的情节设置并不差,但是,其间安排的某些不着边际的环保宣传却明显有“主题先行”的嫌疑,特别是影片结尾“环保……要迈出第一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豪言壮语,与电影的主要情节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此类粘贴生态标签的做法其“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必然阻碍正常的创作,丧失动画片应有的娱乐性;二是题材视野还不够开阔,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场景的描绘比较多,而对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等现象的曝光与控制,以及对绿色生活的倡导等涉及的角度和内容都很有限。小观众可以沉浸于和谐的自然美景中陶冶情操,但难以将影片的理想化和现实的残酷性联系起来,难以通过正反教育的方式来强化生态意识。三是自然物事道具化,以人为立足点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动画影片虽然以非人类物事为主角,但讲述的依然是关于人类的故事,反映的是人类的问题,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基本上都是人的化身,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具,如《熊猫京京》、《大草原上的小老鼠》等均是如此,“人类中心主义”意识依然浓重。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