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红岩”的精神本质就是信仰——评话剧《红岩魂》

时间:2013年03月2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许 波

  自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问世以来,以重庆白公馆、渣滓洞被捕共产党员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不懈斗争为题材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计其数,其中尤以电影《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姐》为最。“红岩”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仰而深入人心,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在当下新形势下,如何利用文艺形式将“红岩”精神更好地传播、如何以艺术的方式对“红岩”精神进行更深刻地理解与认识,需要文艺工作者认真地思考和解决。作为今年“国话之春”的首部大戏,由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红岩魂》,正是这样一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思考和传播“红岩”精神的艺术作品。这部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信仰的表现与肯定。

  话剧《红岩魂》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24小时之内。以敌人24小时的屠杀准备与狱中党组织同时进行的24小时越狱准备为情节切入点,打造“中国式越狱”,将长篇小说中流淌的热血情怀以戏剧形式展现出来。但它又与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小说中的江姐和小萝卜头等读者熟悉的人物已经牺牲,他们在剧中以灵魂的形式引发观众的思索,而小说以及被其它艺术形式多次表现的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情节,如狱中绣红旗等则没有在剧中涉及。该剧将故事情节控制在特定的时空内,紧紧抓住忠诚与信仰这一主题。这部戏突破了以往作品脸谱化的表演,剧中人物无论敌我,都秉承着对自己信仰的忠诚。从人的角度、人性的立场,塑造出了分属不同阵营敌我双方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精神追求和对信仰的忠诚。剧中有一场徐鹏飞副官和行刑队长交谈的戏,两个年轻人,都曾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和民族付出过鲜血,他们不希望国人自相残杀,但出于对国民党政府的忠诚、出于对自己信仰的忠诚,他们毅然对共产党人进行了残杀。这也构成了这部戏的深刻之处,忠诚和信仰本身都没有错,但如果信仰被某些人篡改和利用,并借多数人对信仰的忠诚而为自身集团谋取利益,无疑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这就提醒我们在忠诚和坚定信仰的同时,一定要分清是信仰的本质内涵,还是被篡改被借用的信仰的概念。

  对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讴歌是这部戏的另一特点。该剧塑造了一批以许云峰、陈岗、刘思扬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形象,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不畏牺牲与敌人进行顽强不懈的斗争。剧中,被关押在渣滓洞与白公馆监狱的共产党员们已经得知敌人将要在24小时后进行毁灭性屠杀的消息,正积极组织着越狱准备自救。但在越狱马上就要开始的时候,得知了敌人要炸毁山城重庆的消息,为了将这个消息及时带出监狱,通知组织,他们毅然放弃越狱,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山城和山城的人民。为此,刘思扬受组织委托假意签署脱党声明和悔过书,为了革命理想和自己的信仰忍受着同志的误解、未婚妻的唾弃和敌人的蔑视,最终将情报送了出去。而他在完成任务脱离危险后竟然又回到了狱中,与同志们并肩战斗,展开越狱,最终不幸牺牲。在刘思扬等狱中同志们的身上,体现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和为了实现信仰而不怕牺牲生命的精神。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而得以实现,即使是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了信仰、为了理想的实现,共产党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正是“红岩”精神的本质内涵,正是“红岩魂”之所在。剧中多次出现江姐与小萝卜头对话的场景。从剧中可以知道他们已经牺牲,这是导演以写意的手法让他们以灵魂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与狱中现实中的共产党员形象相辅相成,虚实相间,引领观众思考,共同演绎着坚持共产主义信仰这一宏大叙事主题。

  话剧《红岩魂》演出过程中观众反响最强烈的是“烈士狱中向党提出八条意见”。这“八条意见”是:“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切勿轻视敌人;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严格进行整党整风;惩办叛徒特务等”。每当台上演员齐声背诵这“八条意见”时,台下都会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八条意见是先烈用生命写成的,对当今的党员干部依然有警示作用。从他们身上,观众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感受到共产党人作为中国脊梁的人格魅力。是革命先烈坚持信仰的另一种表现。

  国家话剧院院长周志强说,话剧《红岩魂》以现实主义的描摹方式,试图在物质富足的年代中重温旧时代饱满的精神信仰,以旧时代、老故事为当今“社会病症”开出处方,重现英雄年代的浑然气概,重新唤起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他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戏,让今天的观众知道什么是信仰?为什么要坚守信仰?”毫无疑问,从演出的效果看,这出戏做到了。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