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文化多样化与全球化的新走向

时间:2013年03月2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磊

  >>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别名,是自“地理大发现”和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持续推进的,由西方主导的全球资本主义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价值观的普遍化。

  “文化多样化”是世界文化的原生形态,是人类文化恒久而普遍的特征。千百年来,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然而,当前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温情遭遇工业时代的冰冷机器,当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大有抹平人类文化差异、重塑人类文化面貌的趋势时,世界各国不得不面对其中所包含的巨大文化代价、经济挑战和政治风险。

  正是“全球化”使文化多样化的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因之,如何看待全球化,成为我们理解文化多样化的理论旨归与现实关怀的重要前提。

  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别名,是自“地理大发现”和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持续推进的,由西方主导的全球资本主义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价值观的普遍化。与此如影随行的,除了民主、自由贸易等美丽说辞,还有剥削、压迫、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而后者恰恰是“资本”无法改变的特性,是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无法改变的本质特征。自20世纪末以来,在美国强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导下,全球化蒙上了浓厚的美国色彩,美国文化的咄咄逼人及其所造成的世界文化的单一化、趋同化倾向,对人类文化多样化构成了巨大挑战。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文化多样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对文化全球化的抵抗,文化多样化在理论层面上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肯定不同文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与合理性,强调不同族群文化之间的平等与彼此尊重。其理论价值和意义在于:唾弃了持续几个世纪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批判了把西方文化价值观当做普遍真理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在现实层面,文化多样化一方面体现为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涵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本土化反抗,另一方面体现为对民族、区域和本土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就中国经验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持久,成绩斐然。文化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诚然,作为一种深刻的社会运动,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在其负面效应之外,在学者所谓的“创造性破坏”中,我们也分明看到了全球化的积极意义,诸如它所带来的史无前例的人类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人类文化创新能力的催生、对文化民族性的重视等等。

  然而,仅仅止步于对现有全球化模式本身存在的两种面向——正面和负面价值、积极和消极意义的探讨是不够的。思考全球化的未来走向,追问另一种具有不同性质和目标的全球化模式的可能性,对人类社会有着更为根本的现实意义。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世界文学—世界文化”有过颇具时代感的畅想,然而,他们笔下的“世界文化”与今天的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却大异其趣。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内,以霸权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依托的全球化,充斥着剥削、压迫、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的全球化,理应受到深刻的质疑和批判。

  今天的世界,经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洗礼,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那种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与文化价值观为本位的全球化正在面临挑战,某种真正平等的、和谐的全球化模式的构建理应提上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只有积极健康的全球化模式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才能为真正的世界文化多样化提供一个可靠而稳定的历史平台,才能与世界文化多样化共生共荣,相得益彰。

  今天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并与国际社会一道,反对霸权主义,共同营造“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中国所走的道路,正向世界揭示着某种新的发展方向,成为全球化未来走向中的积极因素。今天的中国,尊重、倡导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化,并依靠这一战略性文化语境与基本文化立场,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在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基本的文化立场中,包含着当代中国的雄心与壮志,包含着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包含着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