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阅读空间——访全国人大代表欧阳黔森
记者:在您看来实体书店对于城市文化空间营造有哪些作用?如何看待网上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
欧阳黔森:实体书店有它存在的必要和理由。社会上有很多人不是随时都可以上网,大量农民工同样需要文化,大量家长可能不愿意学生上网,容易影响学习。实体书店恰恰可以满足这类读者需求,有自己的读者群。实体书店应该不会消亡,不可能消亡。
记者:这两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一些独立书店,规模相比新华书店要小,但布置得很别致,图书比较有特色,还经常组织一些专题性的活动,这类书店您关注过吗?
欧阳黔森:这个我也接触过。独立书店经常做一些人性化、有针对性的赏析,或者请专家与读者交流、签名售书、组织读书活动等等。这种形式比老的新华书店模式要有活力,促进民众阅读,是非常好的形式。这是实体书店根据市场需要、阅读需要和社会阶层需要做出的调整。
记者:实体书店面临一些生存困境,比如几年前第三极书店的倒闭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您觉得这种书店政府是否应该给予一些优惠政策,让城市的文化氛围更浓一些?
欧阳黔森:我觉得这是应该的。国家投资文化基础设施,比如村一级的农村书屋就投了很多资金,城市,特别是很多农民工涌入后,流动的这些人特别需要接受现代的信息,书店的存在恰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场所。网络对传统的阅读确实有很大冲击,但这个不要紧。网上阅读、电子书阅读的人群会不断扩大,但13亿人口中需要进书店、看纸质书的人的绝对数量也不会少。现在真正能拥有电脑、能很方便读到电子书的人,从整个人口比例来看还不高。乡村书屋、城市某些角落的书屋,同样能给很大一部分人群提供阅读场所。
记者:据统计,农民工手机阅读在整个手机阅读中占有很高比重,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欧阳黔森:这种统计,比如电视收视率,是某个公司用特定的方式统计的,实际上也未必科学,从抽查率来说,并不一定很准确,因此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数据。我们也经常用手机,都愿意用手机来看吗?手机阅读一般是短的、信息类的内容,真正阅读长篇手机不能胜任。因为对眼睛有影响,电池也不允许,同时也会影响工作。手机阅读不是一个真正阅读者最舒适、最能起作用的阅读方式,在汽车上看着都会发晕。
记者:贵州的实体书店您了解多吗?有没有自己喜欢逛的书店?
欧阳黔森:贵阳有新华书店、西西弗书店、外文书店等几种类型。我个人逛书店还是愿意去品种、门类全的,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小书店偶尔路过会去看。如果要获得更好的、时尚的、流行的书,还是需要到大书店。
记者:您现在买书,网上多还是实体书店多?
欧阳黔森:我更愿意在实体书店买,能看到它是不是盗版的,也能更直观地比较图书质量。比如外文翻译作品,我一定要选出版社,如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请的多是大学者,能把外国文化吃透,翻译很准确。有些出版商为了获取利益,就找一些外语训练好的研究生来翻译,他们仅仅是熟悉外语,但艺术的修养还不够,翻译就不过关。我愿意到实体书店买书,起码能看到书。
记者:现在有一个现象是,一些人去实体书店选书,然后再到网上订书。对于这种状况,有人呼吁读者要支持实体书店。在您看来,责任在不在读者,是否有义务支持?
欧阳黔森: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不管经济力量够不够,一样的东西当然愿意买更便宜的,这无可厚非。实体书店生不生存,是读者需要、市场需要决定的。在商言商,我不赞同为了支持实体书店一定要去买。市场有一定的份额,不能强求。这也不是该呼吁的,真生存不下去,呼吁也救不了。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研究实体书店在市场上究竟应该占多大的份额,应该怎样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这些是值得研究的。
(编辑: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