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交响合唱《钟》在京首演

时间:2013年03月0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 悦

  2013年是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40周年、逝世70周年,这是一位令俄国骄傲、让世界喜爱、为中国人熟知的大师。在这一特殊的年份,中国爱乐乐团推出他的巨作——交响合唱《钟》。3月2日,中国爱乐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张国勇执棒,与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男高音歌唱家迟立明、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及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等一起,完成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合唱《钟》的北京首演。

  音乐会的上半场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和卡巴列夫斯基的《D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年仅8岁的钢琴神童王雅伦在钢琴协奏曲中担任钢琴独奏,她与中国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合作的《D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让观众一睹钢琴神童的超凡技艺。

  下半场的重头戏是交响合唱《钟》的北京首演。《钟》完成于1913年,拉赫玛尼诺夫生前好友、大提琴家米哈伊尔·布基尼克的女学生达妮洛娃读到巴尔蒙特的俄译爱伦·坡的《钟》一诗,大为感动,她匿名写信给自己崇拜的拉赫玛尼诺夫,附上诗作,并建议他把《钟》谱成音乐。几个月后,达妮洛娃在新闻里读到,拉赫玛尼诺夫已经根据爱伦·坡《钟》一诗写了一部杰出的合唱交响曲,并将于当年首演。她喜不自胜,就把整件事告诉了老师。这件事一直被米哈伊尔·布基尼克隐瞒着,直到他去世前才向外界透露了这个秘密。“钟声是西方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符号,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作曲家的灵感源自爱伦·坡的原诗,4个乐章分别以《银色的雪橇铃铛》《金色的婚礼钟》《铜色的警钟》《铁色的丧钟》为标题,用伤感而优美的旋律,鲜明而极富表情的音乐形象,借钟声隐喻人的一生,能感受到童趣、幸福、抗争和遁世的画面。”张国勇谈到。

  《钟》的风格和拉赫玛尼诺夫最擅长的抒情风格大相径庭。《钟》里没有绵延不绝的迷人旋律,没有大气磅礴的高潮,有的是瑰丽闪烁的乐队色彩和栩栩如生的形象刻画。这实际上是他的晚期风格,而他的转型大约就是创作《钟》的那几年。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如今很少上演,此次拉赫玛尼诺夫交响合唱《钟》的北京首演,给北京的音乐爱好者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欣赏机会。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