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博物馆里过大年:金蛇舞春风

时间:2013年02月07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蒲 波

参展观众兴致盎然

唐代石刻十二生肖蛇俑

北京八大处香界寺广目天王

民国时期五毒肚兜

  蛇的由来

  很久很久以前,蛇和青蛙是朋友,不过蛇那时长有四条腿,青蛙却没有腿,靠肚子蠕动爬行。可是蛇好吃懒做,青蛙十分勤快,它不但要捉虫给蛇吃,还帮助人们捕害虫。因此人类当然厌恶蛇,喜欢青蛙了。蛇发现人们讨厌它,就开始仇视人,见人就咬,见畜就吃,弄得人间很不安宁。土地神见状,告到了天宫。玉帝将蛇传上天宫,劝它改恶从善,蛇却口出狂言,决无悔改之意。玉帝大怒,令神兵砍去蛇的四条腿,免得害人,从此,蛇就失去了四条腿。玉帝又见青蛙有功于人,将蛇的四条腿赐给了青蛙。青蛙有了腿之后,更为勤快了。蛇知错改过,决心重新改造自己,也开始吃害虫并拖着长长的躯体,一声不响地为人类做好事,蛇还跟着龙学治水,蛇死后,也将自己的躯体献给人类,作为药物救治了许多病人。玉帝见蛇知过能改,奋发向上,在策封十二生肖时,让它排在龙的后面,当上了人类的生肖。

 

  龙腾蛇舞,迎春纳祥。又是一年新春来临,又是一次生肖交替。蛇是自然界中被人们赋予与神灵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之一,是十二生肖中最有神秘感的动物,也是龙形象的主要来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着蛇与神灵、与神秘力量的传说和信仰。

  今年春节期间,首都博物馆推出农历癸巳年“金蛇舞春风”展览,于2月3日至3月17日展出。自2007年春节起,首都博物馆陆续推出以生肖文化和年节文化为主题的临时展览,广受好评。

  “金蛇舞春风”展览以蛇为特定话题,包括3个展览单元,从中外历史上梳理人们赋予蛇的文化内涵,讲述蛇与祖先崇拜、蛇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让观众从中了解到十二生肖的来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以及蛇在人类文化视野中的地位。

  蛇与图腾崇拜

  从第一单元“十二生肖”中,观众能够了解到十二生肖的来历与天干地支的关系,以及蛇之所以成为十二生肖中一员的缘由。每逢春节,生肖便成为时令主题。中国人在交往中习惯以生肖属相论年龄,却很少有人会问生肖的来历。在人类文明早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控制能力极为有限,于是把对自然的崇敬寄托在常见的动物身上。十二生肖的出现,是古人寻求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契合点。

  先秦时代的文献中,已有动物与地支配属的记录:“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诗经·小雅·吉日》)

  东汉王充的《论衡》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完整记录十二生肖的文献:“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

  先秦时代的傩戏至今仍在我国南北方广大地区流传,其中的大傩仪式的主角为方相氏和十二神兽。十二生肖不仅存在于中国,在日本、韩国等亚洲邻国也有相同或近似的生肖符号。

  老北京春节习俗

  第二单元“春节”,侧重展示老北京春节习俗。“春节”原指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可老北京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期间,要进行熬腊八粥、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企盼来年的好运。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

  在老舍笔下,“赶庙会”的场景热闹非凡:“(初一)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

  蛇与信仰

  第三单元“蛇年话蛇”,带领观众去探究“蛇如何走入古人的文化视野中”。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地,蛇作为祖先崇拜普遍存在。由于蛇的自然习性以及人们赋予它的生殖崇拜内涵,人们将蛇视为沟通阴阳和繁衍不息的象征物。将祖先与蛇联系在一起,是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的传说中,女娲、伏羲、黄帝等都是“人首蛇身”,“蛇”成为古代氏族的一个重要的图腾标志。有学术观点认为,古代巴蜀的巴人是古代氐羌部落伏羲、黄帝的后裔,也是蛇的传人。佐证有三:《说文解字》说“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蜀”字的甲骨文也是蛇形。据考证,“蜀”字的含义是“人首蛇身”,意即蛇图腾氏族蟠踞之地。

  本次展览还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世界各地的“蛇信仰”。大英博物馆所藏的法国13世纪珐琅彩权杖头,其形象来源于牧羊人手杖,代表一位主教对其信徒的负责,上面描绘了在蛇的引诱下亚当和夏娃正要偷食禁果的场景,寓指人们的“原罪”。印度克诺所斯宫殿遗址发掘出的舞蛇女神象征生命不朽,距今已有3600年。都灵埃及博物馆藏公元前100年的底比斯陵木棺,其顶部绘有一排呈现攻击状的眼镜蛇。古埃及人认为,死亡是人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重要过渡期,除了制作木乃伊外,在棺木上绘有大量护身符和神灵符号,保佑亡灵平安。古希腊的“赫尔墨斯的传令棒——双蛇杖”代表医学与炼金术。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庞贝出土的蛇形戒指是一枚罗马时代最普通的戒指,各阶层的男女都可以佩戴,这类蛇形戒指和手镯种类丰富,可能与健康守护神伊吉亚和阿斯克莱比奥有关。佛教文化中的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同样代表着变化——表示这个物质世界的现实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它看清楚,那样才能够从容应付。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