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如何应对 “好莱虎”

时间:2012年12月15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尹鸿

  缺乏主流商业电影的支撑,仅仅依赖中小成本的多样化电影,很难真正改变战场上的军事力量对比。

  今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明显的份额失衡,好莱坞变成了“好莱虎”,在不少的放映周中,国产电影市场份额都下降到了10%左右。这一现象所反映的国产电影危机,引起了各方面喜忧参半。喜者希望这会成为中国电影的清醒剂,换来中国电影的蜕旧变新;忧者担心这会成为中国电影的拦路虎,使刚刚上路的电影改革半途而废。

  应该说,过去几年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优势,一方面是来源于国产电影的商业化、市场化、多样化的成功改革;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电影政策、市场对国产电影各种有形无形的配额、档期、发行、奖励等措施的保护。

  这种保护,为民族电影工业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保护又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严重惰性。不少影片继续过度依赖明星、炒作、地毯式营销的经营方法,长期停留在武打、古装、仇杀等类型和主题上,导致大制作电影面临普遍危机。反而是一批中小制作的类型、风格多样的影片,如《失恋33天》、《寒战》、《听风者》等勉力支撑起国产影片的基础市场。

  观众甚至宁愿选择《观音山》、《桃姐》这样的小众艺术电影,也不喜欢那些观念陈旧、艺术老套的主流商业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影的危机,首先是商业大制作电影的危机,是正面战场的危机。

  所以,好莱坞的外部冲击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肯定会带来自我适应和调整。好莱虎的来势汹汹有其积极的意义。

  目前,国产电影面对好莱坞挑战体现出三大劣势:第一,文化劣势。目前,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建设在传统与现代、破与立的冲突中,处在多元混杂状态,导致中国电影在文化表达上的混乱和失落,与好莱坞电影所传达的个性、人道、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相比,缺乏足够的文化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创作劣势。不少中国电影人的电影观念、手法更新不足,难以适应信息化带来的观众成长、数字化带来的美学变化,限制了创作水平。第三,制作劣势。目前中国的电影企业基本仍是作坊式生产,工业化程度低,专业分工还大多停留在前数字化阶段。特别是当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逐渐3D化后,为国产电影垫高了技术门槛。

  面对这样严峻的威胁,中国电影要通过电影类型、风格、题材、样态的多样化,用“接地气”的文化优势,找到各种与本土观众沟通的通道,以多样性的本土化来与好莱坞进行游击战;同时,更要通过对电影生产模式和制作技术的更新,以及电影企业的升级,提升主流商业电影的战斗力,用正规军正面与好莱坞电影较量。

  要做到后者,既依赖于电影产业改革的深化,创造出真正能够有效整合市场资源的综合性大型电影和传媒企业,同时也依赖于中国电影人对电影美学、技术、商业模式的反省和创新。在这方面,《画皮2》尽管是一部缺陷明显的电影,但在商业电影的艺术、技术、营销方面的中国式探索却有普遍意义。

  (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