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马氏中山篆”
中山三器铭文拓片示例。“中山文字”共2400字,不重复者仅505字,
经马氏父子30年苦心整理,又衍生新字多达5000个!
日前,冒雨,参观“马氏中山篆书法展览”,特意向“马氏中山篆”的主创者马歌东先生当面道喜。
史前无字,传说“仓颉造字”,怎么造呢?说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可是,我想,仓颉一个人哪有那么大的本事!很可能,他是个符号的整理者,在整理符号的基础上加以创造、丰富和推广,然后由甲骨、金文而大篆,而小篆,而隶,而楷,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五花八门。
1977年,河北平山灵寿城址,战国时期的一座王陵里,发现2280年前“中山国”的“中山文字”。这一被称作“中山隶”的文字,介乎大、小篆之间,不但与此后的小隶迥然不同,即便与之前的甲骨文和金文也大异其趣。出土的“中山隶”2400字,不重复者仅505字。面对流变特异的505字,有那么一家人,动心了,默默地打主意:还原,再造!父亲首创,儿子主创,父子伏案,人不堪其忧,子承父业,孜孜不改其乐。
儿子将自己高大的身躯蜷缩在不到一尺高的小凳上,伏身单人床边,在狼藉却有序的一大堆字海里苦苦地琢磨,心骛八极之上,乞灵神来之笔,贤内芳草子不禁叹惋:“寂寂寥寥扬子居,岁岁年年一床书。”“自此天涯荆棘路,彳亍独步待儿行。”
从父子伏案、子承父业,到夫妻共砚、夙夜匪懈,不知头发之既白,整理-抢救-再造-复活,铁砚磨穿30年,由505个字衍生出新字多达5000个!
想象奇特,笔势多变,造型瑰丽,内涵丰富,亭亭玉立,差可乱真。
这家人姓马,父亲可仲,儿子歌东,儿媳张芳,同心再造“中山文字”,故名“马氏中山篆”。从书法艺术的开创意义上进行评价,仓颉有后,了不起!
2010年5月,“马氏中山篆”亮相上海世博会。
作家莫言获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喜事,然国人过度消费它,说莫言获奖“表明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世界意义”。到底抬高还是贬低?按下不表。“马氏中山篆”呢,是不是“具有世界意义”?也不敢说,但它自出机杼,自成一体,自成一家,独步书坛,文字史上独一份,只要你推翻不了它,它就会引来世界的眼球。
这是一种耐得寂寞、又极其顽强的创造精神,天道酬勤,“马氏中山篆”新添一体,再造之功,民族之光!
(编辑: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