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符合艺术规律的戏剧生产方式
第二届学院奖(戏剧表演)参演剧目《我们的荆轲》剧照 李春光 摄
“现在很多国有院团都很辛苦,如今戏剧不挣钱,相比之下,影视比戏剧的回报高出很多倍,影视短平快的创作方式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但又很正常,因为市场规律就这样。”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学院奖(戏剧表演)学术研讨会上,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助理、表演系主任、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表演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郝戎说。在本届学院奖颁奖典礼结束后举行的这次研讨会上,本届学院奖的评委和获奖演员们聚在一起,探讨演员表演、学院派的价值,以及戏剧的功能等话题。
戏剧现在怎么了?
明年,著名演员吕凉任艺术总监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要排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他饰演主人公万尼亚。上中学时,他经常去一个老师家里看书,“那里有很多书,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也有契诃夫剧作,当时看了《万尼亚舅舅》就特别想演这个角色。”但是如今他再反过头来看剧本,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万尼亚舅舅的心态和我现在是完全一样的。原来在我心目中他是个完美的人物,但现在觉得他什么也不是。这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作品,而不是纯写实的。”
吕凉回顾自己几十年走过的戏剧历程:从中学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进入戏剧学院学话剧,到现在有一定能力在舞台上塑造人物,是因为“打心里喜欢戏剧”,但是现在的戏剧创作环境让他感觉有些失望,“一些戏剧开始盲目赚钱了,开始胡扯胡闹、取悦观众了”。他很理解万尼亚舅舅的处境和心态,“他付出了20多年的青春为教授作牺牲,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教授身上,最后却发现教授是个骗子,自己所做的一切毫无意义”。
有感于此,吕凉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目前戏剧的现状是否合理?它不适应这个时代了?我要不要改变自己?要不要重返影视圈?”但真要放弃让自己心动的戏剧,对他来说也并非易事。对剧院新来的年轻人,他依然以过来人的口吻对他们说要多演话剧,演一部话剧的收获等于演10部电视剧,因为“话剧对人物的分析、排练的时间、和对手的交流,都非拍一部电视剧所能比拟的”。
让吕凉感到有些失望的戏剧创作现状,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陈刚看来,是因为目前国内艺术创作和娱乐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够清晰,“娱乐更多作用于人的感官,艺术虽然也需要带给观众视听觉刺激,但更重要的是灵魂的震撼。但是当界限模糊之后,戏剧就变成了现在的需要笑点,要拼命让观众笑。其实戏剧是要引发人的思考的,它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在他看来,戏剧具有的思想性,应该由编剧完成。从剧作的角度来讲,当下国内的戏剧对人性深层面的开掘和对当下社会的思考,都不太够,从而缺乏思想性,只能通过二度创作的包装和演员的创作魅力吸引观众。“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剧作,必须是有哲学和思想内涵的。”他说。
表演艺术的魅力体现在哪儿?
在著名戏剧演员强音4岁时,一个搞话剧的人问她,“你喜欢看话剧吗?”她摇头,说不喜欢,因为觉得不好看,“那些演员们只在台上说”。从小不喜欢看话剧的她长大后成为话剧演员后,她的想法是,不能像小时候看到的那些人那样去演戏。“如今我们的舞美、灯光、剧本创作都大踏步往前走了,但是表演还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的状态,这绝对不行。”几十年的演戏生涯,她称自己“斗争和摸索了几十年”。“在每部戏里把舞蹈戏曲等各艺术门类中的精华部分,觉得合适的,都会拿来在戏剧本体当中来升华,这是我特别坚定的审美取向。”她说。在她看来,演员首先要懂观众审美心理学,还要注重对舞台节奏的把握。
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表演艺术委员会主任刘立滨还记得去年莫斯科艺术剧院带着《樱桃园》等3部话剧来北京演出时,现场观众的反应:谢幕时掌声热烈、长久不息。“为什么观众即便听不懂台词也能有这么好的反响?我们用本土语言排出来的话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他分析,“除了文本和导演艺术,其最大的魅力在于表演的艺术。”
这也使他思考:舞台演出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儿?“如果戏剧像小品一样,要一分钟几个笑点,几分钟一个包袱,一定要把人逗笑,这就不叫魅力。”对于观演关系,他打了一个比喻:“观众像孩子一样,要给他们吃营养的东西,才能培养好的观众,他们才知道什么是好戏,而不只是为了笑。”他认为一个演员的魅力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再辅之以一些技术手段,这样创造出的人物才有魅力。
学院派的价值何在?
“以前谈一个演员是学院派,就是说他的艺术根正苗红,但是现在谈学院派,好像有点贬义的意思了。”郝戎说。他对学院派的理解就是“不能短平快,要遵从创作规律一步一步来”,“创造人物形象不是一口吃个胖子或者靠打三天鸡血就行的,一定是按照艺术规律来的”。但是这样的规律现在很多院团都没有遵从,原因很无奈,比如体验生活,大家都觉得有必要,但是一群人去体验生活,吃住行都需要钱,而且投资方是考虑制作周期的。郝戎说:“这样创作出来的一部戏,对人物精神世界究竟能探索多少?艺术创造需要沉下来。学院奖的设立,就是倡导一种符合创作规律的戏剧生产方式。”
“学院派教的是创作方法,是规律。”陈刚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己也曾说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是他创造出来的,而是客观规律。”在陈刚看来,演员的表演艺术,就是研究人的艺术,把人物的思想、情感、行动三条线梳理清晰了,这个人物就立住了,整个剧就有真实感了。看了本届学院奖上展演的9台剧目的片段,他觉得这9个院团的演员们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上掌握得非常扎实,“每个在台上的人物心里特别踏实,在舞台上的每个瞬间都是非常充实的,他知道他是谁,现在要干嘛,是否符合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所以创造的人物非常真实和鲜活。”而这都源于学院派教育。
现在有些年轻演员或者学生,有个认识的误区,认为在舞台上的松弛和自然,就是按照生活中的表现去表演。“这还是塑造人物吗?”陈刚说,“一定要以角色的名义在舞台上表现得松弛自然,这样人物行动才是飞扬积极的,情感才是非常饱满的。”他把演员在舞台上对人物的创造比作是流动的雕塑,“雕塑的形体是要有张力,在这个层面上才能谈创造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