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恢宏与熔铸 ——经典重现的意味

时间:2012年12月0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任 慧

摹张萱捣练图卷(局部) 赵 佶(北宋)

  上海博物馆于建馆60周年之际,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展出了60幅收藏于美国的中国书画精品,这对于观众来说,无疑是一次视觉饕餮。此次展览和两年前上博展出的“千年丹青——日本藏中国五代宋元绘画展”一起,为我们重构了五代宋元的重要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风格变体,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书画发展的恢宏脉络。

  众所周知,美国是中国本土和日本以外收藏中国书画最为丰富的地方,其中包括了大量精彩的中国早期绘画。此次展出的作品多为各个时期画家的精诣之作,例如李成《晴峦萧寺图轴》、范宽《雪山楼阁图轴》、巨然《溪山兰若图轴》、马远《月下赏梅图页》、夏珪《山水十二景图卷》、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单是这些作品名,已将我们带入一个可游可居的境地。在那里,文人雅集、送别、隐逸是永恒的主题,画家也将自己的主观让位于或雄奇或萧疏的自然,用朴素的认知和精妙的笔触构筑了一个理想的心灵之境。他们在自然之中状物写景,为的是遣怀寄情,追求无限之境,这种自由的精神同样体现在书法作品中。展览同时展出了难得一见的珍宝,如黄庭坚长达18米的《草书廉颇蔺相如传》、赵孟頫《行书右军四佚事卷》、鲜于枢《草书石鼓歌卷》,他们以遒劲圆转的笔力完美地呈现了古代诗文的精粹,同时表达了修学好古的创作理念。

  此次展览在为我们展现中国艺术鼎盛期的高峰图景的同时,也通过面相丰富的作品,带领我们进入真伪鉴藏、细节品味的趣味环节,这无疑增进了我们对于作品以及古代世界的理解。

  例如董源的《溪岸图》,本身便蕴涵着丰富的学术价值,曾在1999年2月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绘画的真伪问题讨论会上进行过讨论,其时代和作者问题都引起了学者不同意见的争论。这件较晚才被世人知晓的作品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作为“元季大家所宗”的董源有着深刻的意义,拓展了我们关于古代绘画作品的认识视野。同时也开启了依托学术研究的深入,重新审视传世作品真伪问题的新维度。

  再如,马远《春游赋诗图卷》所描绘的可能是米芾《西园雅集图记》中的场景,也有可能是对南宋某次文人雅集的纪实。当有观众兴致盎然地在辨认画中李公麟、陶潜、米芾、苏轼等人各居何处时,不禁引起了其他人的好奇和惊叹。正是通过与艺术作品的近距离接触,我们与古人的精神世界也实现了一次短暂的相遇,这再次激发了我们激赏古代绘画作品的热情。

  刘贯道的《消夏图》则以重屏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古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思索,也有人说此画体现了儒道互补的精神,其中名物亦虚亦实,耐人寻味。例如,画中的乐器最早出现在汉代,魏晋时期也有使用,到了宋代才被古琴所取代,而几案上形状已经模糊的瓜果很有可能是从中亚传入。这些丰富而又奇幻的细节引发了我们对于古代世界的想象与向往,同时也展现了画家精细的构思。

  综观此次展览可以发现,10世纪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此期圆熟精纯的书画艺术被后世奉为圭臬,其后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都在极力复兴唐五代以及宋所形成的文化风格,最终走向元代更为淡雅尚意的艺术格调。我们在赵孟頫“贵有古意,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中可以看到这种极力复古的写照,其《竹石幽兰图卷》以隶书笔法写竹,行书笔法画兰,创造了一种高逸、古雅的意象,安阳韩性跋云:“古人善书者必能画,点墨作蝇,便自有生意。松雪翁兰石草圣飞帛笔法皆具,可宝也。”至倪瓒更是“书画得逸中妙趣”,成为文人画的另一个典范。在这些传世珍墨的感召下,我们不仅得以窥见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经典作品重现的华彩也再次激荡起我们复兴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的信心。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