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看不见”导演的《安提戈涅》

时间:2012年11月29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谢霜南

  一部公元前442年的古希腊作品,在今天仍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近日,由李六乙导演的戏剧《安提戈涅》在首都剧场上演。空的舞台,简约诗意同时充满空间感的灯光,在无声中将观众的目光集中在演员身上。

  主演林熙越较为成功地塑造了国王克瑞昂,台词处理和肢体动作之间的张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克瑞昂对大局胸有成竹时,他的台词在不紧不慢的动作配合下,带有一丝懒洋洋的倦怠,乍听起来冷漠刻板,仔细琢磨却在慢条斯理中自带不可抗拒的威严;相反,当他悲愤绝望时,比如结尾处,观众看不到演员身上过多的动作,只见他在一片寂静之中僵硬无语地蓦然跪地,人物此时几欲迸发出的内心痛苦正被僵硬的肢体紧紧束缚,爆发出戏剧张力。

  安提戈涅与克瑞昂之间、克瑞昂和姐姐及儿子之间的冲突,都不再是全剧的中心,演员的“内心戏”才是全剧的“戏核”,这是对导演、演员、观众的挑战。通观全剧,克瑞昂的情感心理线被表现得较为清晰,层次丰富。从刚开始对自己制定的律条信心满满,到得知侄女安提戈涅竟敢公然挑战他的权威后心起波澜,再到不顾先知劝说,执意维护权威而再次恢复冷静。在人物外部动作与内心活动的处理上,演员林熙越多采取相反对比的方式:越是不紧不慢其实越是坚定果决,越是声嘶力竭却越暴露内心的犹豫和脆弱。

  此外,全剧对歌队的编排与使用,与古希腊戏剧传统有关,更与导演有意突出演员内心戏的创作意图有关。歌队除了担任叙述者的角色,还被当作主要人物情感的外化手段。当克瑞昂不顾一切地想要彰显自己的权威时,他的所到之处将歌队成员随意推倒;当克瑞昂的儿子海蒙愤怒离场后,歌队将国王包围并以单调而强大的声音向他施压,国王则断然挥袍,歌队随即无声倒地;当安提戈涅抱起一个个倒地的人时,则表现出这个人物内心的纯真善良。

  结尾处,导演让报信人身处幕后,台上只留克瑞昂。正对着克瑞昂的一束脚光,将国王的影子投射在白色背景墙上,巨大、孤单。伴随着巴洛克时期的歌剧选段,大幕缓缓落下。整场戏,除了此时的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导演痕迹,导演几乎隐身于舞台,这或许恰恰是导演功力与特质的流露,质朴、内敛。

  作为古希腊名剧,安提戈涅已经穿越了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诠释版本。这一版,几乎没有对原剧本做任何改动,也没有急迫大声地在舞台上表达对此剧的理解。导演对安提戈涅的爱与理解,对世界的冷眼观察,都在演员身上、人物身上。导演隐身幕后,留给演员用表演功力诠释角色的机会,也给观众一个开放、思考的舞台。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