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让前辈的艺术精神代代相传——记“苦禅·大课堂”

时间:2012年09月2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杨兴 蒲波

  

    开幕式上,七十来岁的老学生们恭敬地向仍然健在的老前辈们鞠躬行礼,年轻的新学生们又向七十来岁的前辈们行了拜师礼,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展厅内静静地流淌着、弥漫着

    李苦禅生平极重视书法功力的磨练,晚年亦无懈怠,每日临摹碑帖。廖静文在“苦禅·大课堂”开课仪式上动情地说:“李苦禅为人正直、爱国,画得也很好,没有一天停下画笔,没有一天不写字,这种精神了不起!”

李苦禅学生裘兆明当年的课堂笔记依然保留完整

    大课堂震动琉璃厂

  廖静文、侯一民、戴泽、邓澍、杨先让与30多名追随李苦禅教授多年的弟子们,这样的阵容、这样的大课堂,给古老又带有商业气息的琉璃厂带来了震动

  一声熟悉的上课铃让两鬓斑白的学生们变得认真起来,他们坐得端正、一丝不苟,木桌木椅,满墙的教学画稿,让30多名追随李苦禅教授多年的弟子们仿佛重新回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课堂,他们的年龄已在70岁上下。讲台上的教师们大多步履蹒跚,他们是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徐悲鸿教授的夫人廖静文女士、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侯一民教授、90岁高龄的戴泽教授和邓澍教授以及杨先让教授,他们的平均年龄已接近90岁。这是近日在北京荣宝斋大厦举办的“‘苦禅·大课堂’李苦禅先生书画稿展”开幕现场的真实一幕。开幕式上,七十来岁的老学生们恭敬地向仍然健在的老前辈们鞠躬行礼,年轻的新学生们又向七十来岁的前辈们行了拜师礼,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展厅内静静地流淌着、弥漫着。

  开幕式后,“苦禅·大课堂”开讲了,为期10天的课程邀请了李苦禅的弟子们为大众免费公开讲解中国书画艺术和李苦禅的艺术探索。这里既是课堂,又不是课堂,老师很放松,讲故事,说相声,模仿伟人说话,模仿各种方言,逗得听者哈哈大笑,但深沉的文化意识、另外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却渗透进听者的内心深处,那是这个时代失落了的东西,能够温暖人心,像火把一样,照亮前进的路程。

  庄寿红、蒋正鸿、周志龙、金连经、傅以新、吴丽珠、张为之、宋涤、王鸿勋、许化迟、赵宁安、李春海、许鸿宾、刘曦林、刘龙庭、陈雄立、崔瑞鹿、徐东鹏、曹环义、朱祖荫、生存义、康宁、李嘉存、马玉琪、朱鸿祥、朱绮、王超、李竹涵、谷谿、刘铁宝、王为政、霍达、詹庚西、郭石夫、王同仁、裘兆明、邓琳、雷振芳、王明明、崔如琢……李苦禅儿媳孙燕华说,苦禅老人的学生,能够联系到的都请了。这样的阵容、这样的大课堂,给古老又带有商业气息的琉璃厂带来了震动。老先生们不计名利,抱着赤诚之心,走进琉璃厂,面对专业、业余等不同层次的“学生群”,回首往年趣事,笑侃中国画的变迁,轻松警世,微笑育人。

  “中国画要发展,怎么发展?看看李苦禅先生的画就能受启发……认为中国画已经穷途末路,只有‘西化’才能有发展的人们,来看看李苦禅先生的画稿展吧。”年逾八旬的侯一民在“苦禅·大课堂”开课仪式上的讲话,又一次提醒了人们历史的价值。历史的可爱之处就是永远能让人们找到发展中所遇问题的答案。

  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如何发展的争论不绝如缕。智者的话语言犹在耳,梁启超曾对中国文化如何发展给出4个步骤:“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徐悲鸿曾经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可以说,李苦禅正是这一文化理念的实践者。李苦禅用西方写实造像的理念去观察对象,同时潜心研究中国大写意艺术,最终能从梁楷、徐渭、八大山人、石涛、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艺术成就里跳跃出去而又另辟蹊径,这无疑是对中国画发展的一次全新探索,同样也是对唐代张璪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方法的一次回归。

  此次“苦禅·大课堂”展览不仅展示了大师的珍贵画稿,更展示了李苦禅对中国画的探索经验,经验总结起来,无非3个步骤:继承、发展和弘扬,至于如何做好这三步,李苦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画要姓“中”

  李苦禅并非被动地受其所处时代种种思潮的左右,而是清醒地面对种种新旧、中西思想的人文环境,有取舍,有张弛,有独立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各种文化观念、艺术观念涌入,中国画受到的冲击堪比世纪之初。有人主张以传统为主导,在传统中求变、求发展;有人攻击中国画,认为中国画已是日暮穷途,主张用西画完全改变中国画;还有人完全排斥外来观念。对此,侯一民在“苦禅·大课堂”开课仪式上说,继承和创新是永恒的真理,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当代画家应该多学习老一辈艺术家的博学,多读文史”。侯一民则强调“中国画必须要姓‘中’”。

  要想让中国画姓“中”,继承中国文化中的精华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画同西方各种艺术思潮的交锋从没停止过。让西方艺术思潮与中国画产生化合作用的关键是要守住中国画自身独有的审美趣味。李可染曾说:“要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一理论明确说明要创新必须先要深深地扎根于传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燕认为:“通过李苦禅的画稿,可感受他所经历的时代。但他并非被动地受其所处时代种种思潮的左右,而是清醒地面对种种新旧、中西思想的人文环境,有取舍,有张弛,有独立思考……他在对中国美术史的全面探讨中确立了‘中国文人写意书画乃是最具高度的书画艺术’,从而在乱象纷杂之中坚守传统大写意书画,矢志不移。但同时又将西方绘画可融我所用者融汇其中,其难在一个‘融’字。”李苦禅之所以能拨开时代乱象,坚守中国画,并保持其独特审美趣味,是因为他不仅对中国美术史有着深入了解,同时对传统文化中可取之物一一钻研。廖静文在“苦禅·大课堂”开课仪式上动情地说:“李苦禅为人正直、爱国,画得也很好,没有一天停下画笔,没有一天不写字,这种精神了不起!”李苦禅深植中国文化沃土加之勤学苦画是其取得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这种静得下来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是当今画坛所亟须的。

  李苦禅对于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创新,不仅仅表现于融汇中西方绘画,更表现在融汇古今笔法和融汇各传统艺术门类方面。“那时候,好多人想要改造中国画。我们当时也有使命感。”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王同仁讲道,中国画有其独到之处,西洋画亦是。二者嫁接,可能产生新的绘画品种,但也可能失败。“当时,有很多人采用西画的技巧,尝试创作彩墨画,但后来被认为不是一条正确道路,于是又回归到中国画本身。”李苦禅对于引导学生回归中国画本身的艺术理念和教学实践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他除了在艺术上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的技法之外,还勤习书法、研究《易经》,他精通金石学等多种艺术门类。比如,李苦禅认为“戏画一理”,在《画戏不解之缘》一文中他写道:“京戏是写意的戏,是很高度的综合艺术。要想画好中国画,除了打好一切有关的基础之外,最好还得懂点京戏。”在教学中,以戏喻画就成了他独有的方式。他常对学生讲:“武生好角一出场,往那一站,八面威风,满台都是他的戏!写意一笔下去,也应如此。”他说到兴起,就来一段唱腔,画到传神时,就来个亮相,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容易理解。应该说,他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纳入高等美术院校课堂的教授。

  学生们回忆李苦禅、讲解李苦禅,说得最多的就是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只要有学生向李苦禅请教,他都会悉心指导。说不通的就会提笔示范,可以说李苦禅在教学上完全没有保留,也从来不相信绝活。教了一辈子书的李苦禅,在81岁时录制了《中国花鸟画》《苦禅画鹰》《苦禅写意》3部科教影片,为后人贡献出了一生的写意技法。

  当年,学生不只是学画,苦禅老人把文化的方方面面带进“大课堂”,课上课下,有德彪西的音乐,有侯宝林的相声……要么让学生的思情随着音符飘荡,要么让学生开怀一笑。

  补上因社会变迁导致的文化断层

  现在对中国画到底要干什么没有达成共识,这是因为没有形成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凝聚力,对中国的绘画发展难以起到稳定的作用

  如今,随着时代一次次变迁,中国画已经失去了农业文明的滋养,要如何取舍前人经验来适应当今社会?杨先让认为:“我们学习李苦禅不是只学他那一树一花、一笔一染,而是要学习研究他的人品、个性与画品能如此统一的原因,以及造就一位有气节大师的全面因素。”

  作为李苦禅后人的李燕及其夫人孙燕华所办的此次“苦禅·大课堂”及其李苦禅画稿展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孙燕华对他们所作的尝试,解释道:“通过各种形式挖掘和弘扬老一辈的艺术传统,以利于中华文化的不断繁荣,是我们这些快70岁的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从2005年至今,依托李苦禅纪念馆所举办的各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已有10余项,其中包括李苦禅作品展、组织艺术名家讲座研讨中国书画艺术、苦禅先生搜集的金石拓片展、录制电视纪录片等不同形式,并依靠李苦禅纪念馆和李苦禅官方网站等多种传播手段向大众展示和弘扬中国书画艺术。下一步要做“齐白石、李苦禅、许麟庐三人展”。“李苦禅上承白石老人,与许麟庐的关系又亦师亦友。从1864年齐白石出生到2011年许麟庐去世,掐指一算,也有147年,这也是确立齐派大写意花鸟画风格的时代。其实,从这一条线就可以窥视中国画各个门派乃至各门类艺术的百年发展。”孙燕华说。

  李燕认为,现在说中国画走到末路还为时尚早,之所以如今没能出现大师,的确有时代和文化思潮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人们很难真正地静下来,真正做到像梁启超、徐悲鸿所说那样,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只有根扎得更深,才有可能更好融古汇今,引领中国画走向复兴。如今,在中国,文人绝迹,又何谈文人画?我们能做的是面向群众,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愿意静下心来钻研本国文化,补上因社会变迁导致的文化断层。“现在的很多创新与发展都没有根基,对中国的绘画发展难以起到稳定的作用。可以说,到现在都没有形成振兴民族艺术的主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都没有形成有凝聚力的东西。大家各自打各自的,都觉得自己是创新的。但是找不到主流:中国画到底要干什么?”

  9月10日,“苦禅·大课堂”的最后一节课由李苦禅之子李燕任教。一开场的山东快书让整个课堂的气氛变得异常活跃。课堂上座无虚席,就连过道都被人挤得满满当当。李燕回忆说:“当年我父亲的课堂就是这样,很多外班的学生都来旁听。”

  李燕给“苦禅·大课堂”设计了两扇独具匠心的窗户。窗前多出了很多“90后”的面孔,他们透过窗子,向教室内张望,也被这样的课堂吸引了。这是一批来自广东一所院校的艺术专业大学生,他们来北京采风正巧遇上此次展览,带队的老师正是李燕当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只要大家愿意听,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李燕欣慰地说。

  墙壁上李苦禅的课徒稿、讲台上的李燕、讲台下的带队老师和这些“90后”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囊括4代中国艺术人的组合,出现在百余平方米的空间内,仿佛让在场所有人看到了中国画薪火相传的希望。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