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负面现象考验微博6周年 手机网络或成下个新潮流

时间:2012年09月13日来源:北京晨报作者:周怀宗

  名人相继退出微博,明星微博长年不更新,口水战、骂战……越来越多的负面现象正在考验着微博6周年。最近又有心理学专家表示,重度使用微博会降低思维的质量,“我们的思维能力原本在多年的教育下就已经七零八落,有了类似碎片化媒体的助力,不得不说是更加值得担忧了。”

  从BBS到博客再到微博,每一种新媒体形式的出现都曾经引发过大众的狂欢,然而却又最终悄然退热,微博也不例外。2007年,微博出现在中国,这个曾经被视为媒体新时代的技术和工具迅速引发了众多网络用户的追捧。到2009年,第一家以微博为名的产品出现,使得微博本身成为当年度的最热话题。然而,仅仅3年微博引起的网络热便开始消退。

  其实不仅中国,外国也是如此,在微博的发源地美国,名人们早已经开始退出微博的行为,如《新新媒体》作者保罗·莱文森所说:“现在,那些随大众而开通微博的名人开始考虑它是否真的是对他们有用的一种媒介。

  微博退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小普说:“微博不仅是新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媒体发展的结果。它是大众媒体和人际媒体结合所产生的新的沟通方式。在中国当下社会转型期环境中,它的兴起和衰落,既有技术本身的原因,也同样有特殊的社会需求原因。”

  有人把微博当做信息的集散地,也有人把它当做意见的新平台,还有人把它当做吸引别人注意的工具,当然,也有人以此为娱乐。

  名人们来来去去,普通人从跟风、热捧到麻木、冷淡,短短的时间里,微博崛起,又开始降温。周小普说:“人们当初对微博寄予太多的期望,如同更早的时候对BBS、博客寄予希望一样,转型时代,中国社会变化剧烈,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都期望有发声的渠道,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是工具和技术的更新所能完成的,这也是新技术、新媒体总是经历同样命运的原因,只有人才能够帮助人,而非工具。”

  突破的期待无法实现

  北京晨报:微博工具的出现,一度成为最热的现象,但是现在不论名人还是普通用户,似乎都对微博不再那么重视,对此您怎么看?

  周小普:微博的退热是各种因素结合的结果。总体来说,微博是媒体发展的产物。在它出现之初,人们感到新鲜和惊奇,对它抱有好奇和热情,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不仅中国人如此。但是当这种新鲜感逐渐消退,那些把微博当做工具、玩具的人们最先开始退热,如西方国家的用户。

  在中国,微博的退热除了它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有一定的特殊原因。

  北京晨报:这个特殊性是什么样的?

  周小普:当下生活于社会转型期的广大受众,对媒体的现状希望改变;因而在各类新媒体包括微博出现的开始,都对其有很多期待,期望它能够打破局限,更好地实现社会沟通的功能,使众人意见的表达渠道能够畅通起来,使社会的转型得到更多人的参与、把握,从而使社会更加健康、和谐。

  但是与此同时,新媒体经营和管理者的过度反应,如对实名制的探讨和监控等,使得对微博等新媒体的管理思路与传统媒体毫无二致,对它的成长、发展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所以,当这种特殊的期待无法实现的时候,人们对微博的热情自然也就消退了。

  新媒体的传统特点

  北京晨报:微博出现的时候,引起了许多人的追捧和赞扬,认为它预示着意见表达的新时代,您怎么看?

  周小普:转型期的中国,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从传统社会到工业社会,并且是信息时代的工业社会,这种剧烈的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人说“每一个人都受到了触动和侵犯”,所以大家都想要发声,想要表达自我。实际上凡是社会的发展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需求,而在建立公民社会的过程中,承担这个功能的就是大众媒介,它是公民发声的一个渠道。

  北京晨报:那它为什么又逐渐被冷落了呢?

  周小普:中国社会的高速转型,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必然会有大量的问题出现,媒体发展落后于现实也是其中之一。

  在西方发达国家,因为这个转型经历了数百年,媒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成了转变,而我们的媒体发展,还处于传统时代,媒体与生俱来的当代功能,还未实现,因此人们把这种重新组织社会、沟通社会的希望寄予新媒体,但是新媒体并未能承担起这个期望。

  名人的小圈子化

  北京晨报:每当有新的网络技术出现,总是伴随着名人大规模进驻和退出的事件,您怎么看?

  周小普:如前所说,人们总会对新鲜的事情感到好奇,这是正常的猎奇心理。对于名人的好奇也是其中的一种。

  但在西方国家,新媒体没有这种重建社会沟通的功能,因此微博更多是一种新沟通形式,甚至是一种新娱乐工具。

  另外,他们那里的此类工具还有网络社交、BBS等多种,所以微博在西方的热度不会如我们这么高,对它的好奇的消退速度也更快。

  北京晨报:名人效应在中国也有特殊性吗?

  周小普:实际上,人们最初对名人也有期望,期望他们对于改变大众生活,改善自己的处境有所帮助,所以微博上产生了很多此类意见领袖,因为名人的声音更加容易传播。但是后来发现名人微博和大众生活、处境其实很难关联,特别是一些明星微博,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量少质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曾经的微博控慢慢失去了热情,使得微博变成了一个娱乐、八卦、消遣的工具。

  “口水战”无休无止

  北京晨报:许多批评者认为,微博上的情绪化表达、毫无营养的口水战等等使得微博失去了吸引力,有没有这方面的因素?

  周小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不认为口水战、情绪发泄不好。实际上,在社会转型期,一定会有各种不同观点、意见、情绪等同时存在。人们在网络上争辩,很容易发现其中有各种不同年代人的观点。这些不同的观点,必然会出现价值观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口水战不可避免。我们正是要通过对各种现象的争吵、辩论等,让不同价值观的人最终达到共同的平台,形成共同的认识。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不一致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一致。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让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完成观念的磨合,推动新共识的形成。

  北京晨报:有不少人因为不耐口水战而退出微博,您怎么看?

  周小普:其实我觉得不是因为不满口水战而放弃,相反是因为不能很好地表达,才对讨论失去了信心,网络上有不少人在讨论时有打压别人意见的倾向,接受不了不同意见,一旦意见相左就会恶语相向,这才是值得思考和反省的问题。

  只有人才能帮助人

  北京晨报:每一次新媒体出现,都会引发热潮,但很快又会消退,究竟如何实现人们的期望?

  周小普:其实并不复杂,也特别简单,就是继续完善和深化改革。人们之所以总是对新媒体寄予厚望,还是因为转型时代对意见表达、社会沟通的期待,是希望寻找一个发声的渠道。但是这个渠道的建立,并非仅仅是工具和技术的问题。而在过去我们对工具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但实际上只有人才能帮助人,只有制度的更加完善才能保护人们表达的权利。所以问题不在工具,不在技术,在于人。

  北京晨报:那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周小普:打个比方,表达如水,它需要畅通的河道,只要河道畅通,所有的意见、情绪自然如水东流、百川归海。在当下社会转型时代,大众媒介也需要现代化,实现它自有的功能。

  人们不要人为地制造堰塞湖,如觉得口水战不好、情绪发泄负面等,就建造起一座座大坝来堵塞,反而使得情绪更加泛滥,不同意见无法讨论和磨合,自然也无法形成一致的看法;就像失去了河道的水流一样,反而会造成灾难。

  所以拆掉大大小小的水坝,打通堰塞湖,水流自然汇成一条条大江大河,直奔大海,会更加快速地完成价值观的接纳与认同。

  下一个新潮流会是什么?

  北京晨报:BBS、博客已经退热,现在微博也开始退热,下一个新的工具会是什么?

  周小普:新工具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源于传播、沟通的需要。在今天,不论是技术还是需求大概都进入了一个平台期。现在最新一轮的技术热点,应该是手机网络,人们可以随时带在身边、随时上网,一部手机,可以实现社交、处理信息、娱乐休闲等等大部分媒介功能,从需要来讲,应该比较全面了。

  北京晨报:手机网络兴起已经不短时间了,似乎没有博客、微博等等工具出现时的热潮?

  周小普:手机网络未来的发展,我觉得可能音频、视频等流媒体的空间会大一点,流媒体在时效性和伴随性上有非常强的优势,一个人走在路上不可能总是盯着屏幕,但他可以收听。现在的手机网络在这方面功能还不够强,可能也正是它还没有受到人们特别重视的原因吧。

  北京晨报:除了手机网络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新的东西?

  周小普:我觉得现有资源的网络化也应该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比如说图书馆。在美国已经率先实现了图书馆网络化,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免费借阅或是购买电子图书。而我们的图书馆则还停留在过去的状态中。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