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我”,或者拥有“大我”
香山秋韵 金连经 张广志 李德福 郑山麓合作 刘宗汉题
没有“自我”,或者拥有“大我”
——关于画家集体创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画坛,曾经留下这样一批特殊的作品——它们尺幅巨大,表现形式多样,甚至没有作者名字。画院、美术学院组织当时的中国画名家,以集体创作的形式留下了《十三陵水库》《一桥飞架南北》《为钢而战》等作品。李可染、关山月、傅抱石、钱松喦等名家倾力参与,让集体创作的方式在画史上名噪一时。
而今,画家集体创作出的精品力作已经鲜见,它们似乎只存在于书画家们以赚钱走穴为目的的各类笔会之中——你画松枝,我点梅花,他皴染山石,再拉来字写得好的写个题跋,历时半小时大功告成。在21世纪的中国画坛,集体创作只能与“商业创作”划上等号?
近日,由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等单位主办的“人文·北京——中国山水画邀请展”上,除了展示以李可染、张仃、张大千、胡佩衡等中国画大师为代表的100余幅表现北京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外,还展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专门组织10多位书画家合作的作品“京华四季”——《颐和春色》《盛夏琼华》《香山秋韵》《雄关冬雪》,以及画家们创作完成的“燕京八景”系列作品,该系列在以巨幅全景表现京华神韵的同时,更引发画界对集体创作作品的回望热情。
上世纪50年代,以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国画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画院、美术学院,经常组织画家进行集体考察、集体创作,创作出《人民公社食堂》《力争农业大丰收》《公社牛场》《颐和园》《毛主席去长辛店》《密云水库》《岱宗旭日》等展现社会风貌的作品,它们至今仍被看作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1955年,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用半个月时间集体创作的《和平颂》,被中国代表团作为礼物送到赫尔辛基世界和平大会;1959年,在傅抱石、关山月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描绘了旭日东升中的壮丽江山,展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这些集体创作作品中,有新中国成立初期艺术家向祖国献礼的传统山水与花鸟画,展现出文人画的笔情墨趣;也有直接反映革命或者国家历史征程的作品;还有以农业丰收、基础设施建设景象为题材的作品,全方位展现了社会建设全貌。
集体创作,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传统方式,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去除了文人雅集即兴、临时的挥笔色彩,试图从更深层次开掘新的艺术结晶。美术评论家刘曦林说,在集体创作过程中,画院和艺术机构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酝酿协商、研究讨论,再请艺术家联合绘制。在创作过程中,大家发挥合作精神,有组织地写生,在笔墨上淡化个性表现,努力融个人风格于总体风格之中,产生了这样一批尺幅巨大、主题鲜明的作品。
刘曦林所述的方法也成为此次展览集体创作的范例。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主任刘燕萌介绍,此次集体创作充分进行了采风和座谈,让画家们深入了解景观背后的历史文化。该系列主笔之一、北京画院画家、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金连经说,创作不是笔会式的——你画一点,我画一点,“我们画《颐和春色》,要跟颐和园方面的专家座谈,跟文史、地理方面的专家座谈,在全面了解所画的物象资料后,才能考虑构图的问题”。而在北海写生时,画家们发现北海大桥桥体其实并不长,而是有多个拐弯让游客感觉很长,画家们和摄影师去拍桥体的各种资料图片,用很长时间去研究如何表现。“我们每一个人都先进行整体构图,之后研究,选择其中好的,让几位画家再重新构图。”金连经说。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画家郑山麓表示,创作之前他们向文史专家寻找史学资料的方法,可以为今后山水画的创作提供借鉴经验。“比如,大家画北海、香山,对它们的历史演变过程比较了解,但经过文史专家的提醒,我们才发现以前忽视了乾隆所写的几百首诗的资料。”
“集体创作是以前老画家常有的合作方式,但今天这种形式出的作品少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岗说,目前沦为笔会上和节庆中应景法子的集体创作,也是继承中国画传统的一种方式,“每个人的优长如果集合得好,可以达到个人无法达到的高度”。美术评论家李树声也表示:“从这次展览上看,中国山水讲求综合、概括、提炼、取舍的能力,我们有不少画家还没有达到;但如果我们合力创作,或许能在相互沟通与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找到提升能力的渠道。”
为什么当今的艺术家却对集体创作敬而远之?画家赵文江认为,在集体创作的历史中,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大跃进”——以主题代替艺术创作的“红光亮、高大全”,导致有些画家至今对集体创作不感冒。“无论怎样,艺术创作规律是第一位的,不管是集体创作还是个人创作,都要朴实,要回到生活本身。”
集体创作那种看似放弃“自我”、选择“大我”的思路,使得当今艺术家与之渐行渐远。但2008年参加过大型油画《热血五月》集体创作的画家杨飞云对这一创作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平时比较自由、喜欢在独立创作空间中发挥的艺术家,在集体创作中需要与大家达成个性上的默契与风格上的匹配,这是对艺术家的新挑战。“当你参与到团队创作中时,应该将一些很自我的东西放在一旁,不能用特别自我的方式去绘画,因为既然是集体创作,个人风格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共同创造的艺术。”郑山麓说。
新闻链接
中国山水画邀请展
展现人文北京风韵
8月29日至9月3日,由北京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人文·北京——中国山水画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山水画展共展出110幅作品,其中既有北京市文史研究馆致力于山水画的馆员为此次画展精心创作的作品,也有众多山水画名家的精品,还有张大千、李可染等大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作品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力、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文史和绘画紧密结合,充分展示了画家们精湛的艺术水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高雅的情趣、韵味、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画展旨在集中呈现“人文北京、山水情怀”的丰富内涵,以中国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来集中体现首都优厚的自然文化遗产、美丽的自然文化景观和时代发展的印记。
(刘建辉)
(编辑: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