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文学评论的病象应该铲除

时间:2012年08月2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冀北仁

  8月23日的《文学报》发表李德平的博客说,某位诗人出版了一部诗集,为此召开作品研讨会,邀请各位评论家对自己的作品发表建议。很多参会人员慷慨陈词,发表了对这部作品的“高度评价”。其中一位评论家“极不合群”,认为这部作品写得不好,存在很多缺点,结果惹来主持人和诗人本人的不满。中午宴请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和这位不识相的评论家坐到一起,怕被归为同类。文学研讨会上的“怪现状”不止这一幕,还有许多。李德平总结了一下,认为当下文学研讨会呈现六种病象:没看作品,空话套话多;光说好话,不说缺点;大腕批评家发言多,青年评论人员集体沉默;大刊、名刊垄断话语资源,本地期刊(媒体)无发言权;有独立见解的新鲜观点少,陈腐的客套话语多;创作心态浮躁,名利思想严重。

  其实,这六种病象并不止文学研讨会,恐怕这是文学评论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如一些文学评论家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提出的尖锐批评,“缺少独立思考、人云亦云”,“不碍世情不伤友情”,“红包批评”,“人情批评”,“严重丧失公信力、影响力”等等。李德平说得好,文学研讨会,不止是考量所涉作家和作品,其实也在考量一个评论家的学术修养和学术能力。如果一个文学批评家热衷于在评论别人作品时,总是空话套话或总是说好话不谈缺点,这样的评论对作家无益,对文学评论家自己也没有好处。长此以往,别说批评家的自尊与颜面会受到损伤,就是文学评论本身也会失去公信力。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同纯文学一样,文学评论也日渐衰微,这固然与时代大环境有关,但文学评论与纯文学并不同步发展,文学评论需要有一个言论自由和批评无罪的时代氛围。应该说,目前相对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都可称为最民主最进步的时代。那么在相当多媒体都开办有以批评为天职的时评版面或专栏的今天,为什么文学评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呢?究其原因就在于,现在的文学评论缺乏应有的魅力,发自内心的批评意见越来越少,而肉麻的吹捧比比皆是,翻阅一下报刊上的文学评论,就会明白文学评论的影响力想不“越来越小”都很难。

  文学评论上的痼疾,文学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都知道,只是不愿意点破或佯装不知道而已。在笔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应包含这么几层意思,或为读者解读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的意义,或分析作品或文学现象的优点与缺陷,或指出作家的努力方向,或指出作家与文学作品如何与读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否认,文学评论包含有文学表扬的成分,但是文学评论的要旨是以批评为主,这是其概念决定的。而且,笔者以为文学评论的真正魅力是其批评性,而不是表扬或吹捧。因为要使作家不断进步,就需要有文学评论家帮助其找到文学作品的缺点或不足之处,进而写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然而,“红包批评”、“人情批评”以吹捧为能事,视作品缺点而不见,甚至颠倒黑白、文过饰非,与掩耳盗铃无异,不仅不能促进文学还会“促退”文学。因此,加诸于文学评论之上的一切怪相都应该铲除,“红包批评”、“人情批评”,不只是在断送文学评论的前程,更是在断送文学作品的前程。试想,文学评论已经毫无魅力了还如何促进文学的健康发展呢?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