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说不尽的海上风韵——“海上风韵——上海文化全国行”北京首站戏曲展演侧记

时间:2012年07月1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郑荣健

  

沪剧《董梅卿》剧照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滑稽戏《乌鸦与麻雀》剧照

  7月12日是最后一晚,地点是梅兰芳大剧院,剧目是京剧《成败萧何》。夏日的残月至后半夜才萧瑟地挂上天边,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古老故事在舞台上落下帷幕,雨后的北京似乎清爽豁然了许多,只留下那人、那月让人回味。

  在南北戏曲版图上,上海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色块。作为“海上风韵——上海文化全国行”的首站演出,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承办的北京站戏曲展演于7月7日至12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院举行。说不尽的海上风韵,在此集中展现——5大剧种,9朵“梅花”,400多人的演出阵容,集中了沪剧《董梅卿》、评弹《四大美人》、滑稽戏《乌鸦与麻雀》、越剧折子戏专场、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京剧经典折子戏专场、京剧《成败萧何》7台大戏;而对京沪戏曲文化的比较,也在业界和戏迷中间不自觉地滋长。

  过“河”为更好地实现交流

  “北京的戏曲观众年龄比上海年轻,剧场里黑头发的多。”对此次进京展演,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不无感触。自1994年以集体阵容进京演出以来,上海戏曲如此集中北上实属罕见,观众的热烈反响也让张鸣有一种意外的惊喜。

  在上海戏曲界里,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方的戏曲一过长江黄河就是死。”尽管京剧《曹操与杨修》《成败萧何》以及昆曲《长生殿》等曾多次到北京演出,但对沪剧、滑稽戏这样的上海地域特色浓厚的剧种来说,依然充满挑战。方言、形式,京城的观众能接受吗?听得懂吗?为此,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专门为演出剧目制作了字幕,而此前像滑稽戏在上海的演出是从来不做字幕的。张鸣坦言,这是为了让上海戏曲能够走出去,更好地实现交流。

  作为重要的戏曲码头,上海曾是京剧辐射南方的据点,也是昆曲、越剧逐渐成为全国性剧种的重镇,包括沪剧、滑稽戏等也沉淀着无数老上海人的文化记忆。拿张鸣的话说,这是上海独特的戏曲生态,是跟上海这个城市的人群结构、文化取向紧密结合的。

  张鸣认为,上海戏曲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历史底蕴比较深厚,而且名家多、创新多,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能够快速地融入现实的题材、现代的手段。尤其是像擅长创演现代戏的沪剧和表达形式十分自由的滑稽戏,用方言传递着上海的市井文明、市井风俗,在传承戏曲的过程中,各剧种之间形成了很好的戏曲生态结构。

  多样态的戏曲生态结构 

  在此次“海上风韵”戏曲展演中,越剧、评弹是南方的,沪剧、滑稽戏是上海的,京剧则是浸润了沪上文化的“海派”。尽管张鸣坦言,她并不愿意用“海派”这个词,因为觉得其限定性较多,不能概括此次展演的初衷,却不得不承认:“北京观众觉得这些戏是上海文化的一个符号,他们对上海文化感兴趣,想了解上海这个城市的独特性在哪里。”

  厚重大气的京剧《成败萧何》,原汁原味、原腔原貌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细腻雅致而又生活化、人性化的沪剧《董梅卿》,风趣传神的滑稽戏《乌鸦与麻雀》,婉约优美的评弹《四大美人》,这一切对北京观众来说无疑是“另一种”诉说。也许正如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所说:“如果你想了解南方,了解上海,可以从欣赏评弹入手。”若要了解上海文化,你可以从上海的戏曲入手。为什么?因为其多样态的戏曲生态结构,恰恰折射出了上海这个城市在都市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变迁、观念转变等文化的历程。

  曾有业内人士指出:“从文化性质上说,在北京形成的京剧,是古代戏曲的终结,而京剧的近代化是从上海开始的。”这句话蕴含的“变数”,对上海其他各剧种也不无概括力。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土很务实地并存,让不同年龄和文化结构的阶层都各有寄托;即便在国际化大都市的行进中,上海戏曲依然把地方特色看得很重。“因为没有了特色,没有了与当地市民生活相依相融的良好戏曲生态环境,传承也就难以为继了。”张鸣说。

  戏曲传承的另类表述

  自明代以来,上海的戏曲活动就极为繁盛。20世纪以来,在保存昆曲、培育民间小戏、开创京剧海派和探索现代戏曲的表演模式上,上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11年底,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成立,整合了京昆越沪淮评弹六大艺术机构的资源,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团等四大院团更名为“传习所”,致力于对传统戏曲的历史、剧目、唱腔、服饰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和戏曲的普及传播。

  “上海人的生活压力很大,平均上班时间9个多小时,许多人没时间跟着戏曲的节奏走。”张鸣的话道出了目前戏曲普遍面临的传承困境。当时间倒推到上世纪30年代前后,上海在接纳、传承和创新各地剧种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新潮探索却让人记忆犹新。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在他的回忆录中就曾写道:“我第一次到上海表演,是我一生在戏剧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此次展演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似乎值得期待。

  “我们考虑,每个团都带一个古典看家本领,然后又有一个现代创作的作品,这样就能较好地展示实力。6家都是非遗保护单位,这样就有很好的传习的作用。另外一个,时代在变化,戏曲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有一个变化,要跟进现实、反映现实。”张鸣认为,必须给传统戏曲注入新的血液,而不是拿去东西,树都砍光了,就变成沙漠了。

  据悉,从7月7日至10月11日,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的“上海文化全国行”将携各演出剧目先后在北京、兰州、太原、西安、西宁、杭州、成都、武汉、广州登台演出,横跨大江南北,途径80余市,演出剧目有京剧、越剧、沪剧、淮剧、评弹、滑稽戏等传统戏曲,还有交响、芭蕾、话剧等外来的艺术形式。作为此次活动的组成部分,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承办的此次进京展演既是突破“海派”思维的海上风韵展示,更是一次增进戏曲交流、探索传承保护的另类表述。张鸣说:“一部好的传统经典作品,它传承的价值是持续的、恒定的,这也是我们戏曲传承的价值所在。”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