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古村里的爱情滋味——评电视剧《古村女人》

时间:2012年07月1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高小立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的繁荣有目共睹,但在电视剧人物塑造上,女性形象塑造较之于男性形象塑造尚显乏力,能立得起来的女性形象较少,比如最近各大卫视播出的一批家庭伦理...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的繁荣有目共睹,但在电视剧人物塑造上,女性形象塑造较之于男性形象塑造尚显乏力,能立得起来的女性形象较少,比如最近各大卫视播出的一批家庭伦理剧,鲜有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存在着同质化的性格特征。《古村女人》是近年来电视剧女性形象塑造上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看《古村女人》,先想到当年开创了中国家庭伦理剧先河的《渴望》,和《渴望》中的刘慧芳相比,把《古村女人》中的主人公红英定义为乡村的“刘慧芳”,一点不为过,但剧中女主角红英身上除了具备中华传统女性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忍辱负重的优秀品质之外,更多了一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倔强性格和不放弃靠诚实劳动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八亿农民无疑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该剧没有回避从封建社会走出来、且处于封闭的偏僻地域鹭仙村仍残存着的诸如换婚、重男轻女等封建陋习。正是这些陋习和落后文化决定了古村里“红英们”的命运,但该剧并没有定位成悲情戏,而是展现了渴望美好生活的农村女人不向命运低头、不放弃追求的人生态度。

  红英第一次不向命运屈服是自己给自己向金根娘提亲,但最终迫于父亲的威逼,也出于对残疾兄长本能的爱,为了让哥哥能娶上媳妇,不得不同意换婚,违心嫁给了傻子大头。没有爱的婚姻可想而知,但当红英感受到丈夫和婆婆对她的爱后,人性中的善良又燃起了她要好好照顾这一家人、要好好生活下去的美好愿望。红英有一句口头禅——我就不信。傻丈夫死了,婆婆疯了,红英坚决不跟父亲回家,父亲说她命苦,红英说,什么叫命苦,我就不信,我就是要让他们看看,我红英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包括后来接连遇到的再婚丈夫离家出走、金根娘撒手人寰留下无人照顾的三个孩子、开泡菜厂被假大款卷走村民的血汗钱等无论是来自情感的、家庭的还是生意上的各种困难,红英都是那句朴素的——我就不信。这四个字成了红英生活信念的支撑。剧中的红英和金根娘可能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农村的留守女人和留守老人。当时的农村还有很多没走出去的青壮年男人,现在的农村大概都走空了,可想而知现在留守女人们所面临的艰难,而《古村女人》为我们塑造的红英这个女性形象,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树立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具有榜样的力量。

  看《古村女人》,不禁会想到上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里程碑的《篱笆,女人和狗》。同样反映的是女人不屈服命运的安排,不向命运低头,但《篱笆,女人和狗》更多表现的是农村女人爱情观念上的进步,命题创作的刻意性较强,而《古村女人》中的红英有抗争,抗争不过又不得不妥协,在妥协中再抗争,这更符合古村那个年代的文化现状,也符合当时物质条件驱使下的人物走向,所以该剧的人物更加真实可信。红英这一形象的设计完全来自年代、地域、文化的限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电视剧是用镜头讲故事的影像艺术,对人物心理刻画不像小说那么从容,《古村女人》能从容运用镜头语言展现人物内心是一个亮点。该剧的镜头语言完全以生活在古村的女人们的视角来看待她们周围的世界,她们的爱情、婚姻、生活。比如红英与海生之间,从海生爱上红英,到红英答应嫁给他,再到海生离家出走的感情发展过程,海生反反复复表现出他爱红英、舍不得离开红英,但又不甘心在农村呆一辈子的纠结,准确地表现了内心的复杂,人物的心理刻画胜过语言交流。他洗照片的暗房也成为二人内心情感起起伏伏的一个载体。包括金根对红英的感情,多是通过心理活动的外化传达的。电视剧能做到这一点很难得,现在的电视剧都有点话语膨胀,不再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

  总之,看《古村女人》,有一种回味,这就是全剧弥漫着的日子的味道、爱情的滋味带给观众的。也有两个遗憾,一是该剧二丽外婆对红英的误解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另外,这是一部发生在江西古老村落的故事,但剧中有几个配角满口东北话,不符合地域特色。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