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壮丽人生——读杜文娟长篇纪实文学《阿里 阿里》
《阿里 阿里》杜文娟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如果说我以往的阅读研讨更多地关注着作品本身的写作技巧,那么《阿里 阿里》带给我的,首先是无法抵挡的强烈阅读感受和精神体验。
阿里,祖国西部青藏高原一块疆域辽阔的圣地,世界屋脊上的屋脊,地球的第三极,平均海拔4500米,属于生命禁区。由于地处西亚与南亚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实际上都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放牧就是巡逻,他们的存在,牵制和抵御着外来势力对这片土地的觊觎。
《阿里 阿里》这部作品写到,驻守阿里官兵头上有六把钢刀:暴风雨、泥石流、雪崩、滑坡、洪水、缺氧。其实,远离亲人,远离异性,远离繁华,内心的寂寞,身体的孤独,是边防军人的隐形杀手。因为条件恶劣,许多官兵难结姻缘,即使结婚情感也备受煎熬;因为远离家乡和亲人,“寄一封信都曾经走过1年零7天的地方”,许多人每月都要承担高昂的长途电话费。
令所有阿里人黯然伤神的是:看病难、生育与孩子教育,更是所有阿里人都必须面对、也必须承受的内心的痛。
在条件恶劣的阿里,生的艰难,死的容易。孔繁森是翻车死亡的,近三年以来,阿里翻车致死的干部54人,其中18人是处级干部。因车祸、高原各种疾病致死的保卫者与建设者更是不计其数……
作为读者,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怦然心动乃至揪心,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担忧与心痛。
然而,高原缺氧,生命脆弱,却遏制不住生命的力量,更难以改变“阿里人”(包括当地藏族群众、驻守官兵和援藏干部)保家卫国、建设阿里的坚定信念。
面对恶劣生存环境的严峻考验,“阿里人”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神奇的土地上生活、工作,谱写着一曲曲人生的壮丽篇章……
中国武警交通大队第八支队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张毓育,这位连续在阿里工作八年的唯一女性,以顽强的生命力和优秀的工作业绩,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有人称她为阿里高原最美的雪莲花。
王惠生,这个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的北京人,为了改良阿里羊的品种,竟然史无前例地将北京城外城家具店老板送给他的5只羊千里迢迢运到阿里。2007年他患了严重的高原病,心肺变大,肺无法正常收缩,被送到成都医治。问他此生是否后悔到阿里工作。王惠生答:不后悔,唯一后悔的是没有更多时间在阿里工作……
当然,这样让人过目难忘的文字还很多。作为读者,读到诸如此类的文字,你不由得不被深深感动,心灵不由得不受到一次难得的洗礼。“阿里人”这个英雄群体可亲可敬的形象跃然纸上,与物质和世俗的内地人相比,“阿里人”的单纯、简洁、透明、豪爽、乐观、坚强、勇敢、勤勉以及勇于奉献的崇高境界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说作者杜文娟。一个弱女子,一个在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已经小有成绩的年轻作家,杜文娟不去驾轻就熟,相反毅然挑战自我,选择艰难。8年间,杜文娟5次入藏,3次走进阿里,寻访遍布于青藏高原乃至偏僻哨所普通英雄们分布的角落,像一只辛勤的蜜蜂采撷英雄们点点滴滴的业绩,“像一只辛勤的百灵鸟”(杜文娟语)为“阿里人”的英雄业绩大声歌唱。不仅如此,面对有人说“你要写阿里,绕不开神山圣湖,不转神山,就写不出神山的味道”的劝说,面对客栈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无一不是刚转完神山,或正准备转神山的信徒和非信徒”,面对“他们对我到了神山脚下不转山而大惑不解”的局面,杜文娟毅然决然地知险而进,义无反顾扑向神山冈仁波齐,加入转山大军。结果,她经历缺氧、严寒、饥饿、疾病,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幸好西藏赐福于她,好心人帮助了她。她终于历尽艰险,与众多朝圣者一道爬上迄今她去过的海拔最高的山——神山冈仁波齐,终于领略到高远与圣洁。
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一直在追问:是什么力量支撑杜文娟非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这项写作使命?是什么非凡精神使这位弱女子与众多的作家迥然不同?
读到作品的后记,疑问解开了。杜文娟这样写到:“我一个平常女子,又能如何。注定成为不了伟大的人,但也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因为,我背靠一座山,那座山,叫喜马拉雅山。血液中奔涌着一条河流,那条河,叫狮泉河。心中珍藏着一个名字,圣洁而璀璨,那个名字叫阿里。他们给了我坦荡的温情,不亢不卑和爱情般的诱惑。去往那里,去往那里,那里有伟大的灵魂,高贵的精神,快乐的家园。”此时此刻,我不由联想到《阿里 阿里》这部作品中描写的那位用20万个长头一路长叩,从遥远的青海化隆县农区前往拉萨大昭寺朝拜的少年扎羊扎西,那是一位信仰多么圣洁、意志多么顽强的朝圣者啊!我想:杜文娟不正是另一位朝圣者吗?所不同的是,杜文娟所朝拜的是她心目中圣洁的文学。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