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大视野]大影节,19岁的青春

时间:2012年05月1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乔燕冰

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现场

图片由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提供

  “跨过18岁的门槛,进入第19个年头,这标志着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已经举行过“成人礼”,并逐渐迈向成熟。成熟绝不等同于老气横秋的审美眼光,而是指打磨得愈加圆熟的运作机制,以及与时俱进的判断标准。19年来,变化的是孩子们的脸庞,不变的是青春激情和人文关怀。”——黄会林寄语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中国电影绝不是没有希望,在大学生电影节面对中国电影最为艰难的时期,因相信坚守文化意识就能守住阵地而始终不渝地关注中国电影,我们大学生电影节明白根本要素不是市场风潮高低而是文化基础不能丢弃。只有内在的精神昂扬才能夺取人心,只有感悟生活才能焕发魅力,只有提升精神质量才可能呈现情感境界。”——周星寄语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19岁,母亲可能依然喊她孩子,而孩子却可能叫她大人,于一个人是这样,于一个联结大学生与电影的特殊节日来说,如是?岁月会给她什么?她会给岁月什么?……

  专家说,她是在中国电影最低谷的时候横空出世,旗帜鲜明地支持国产电影;同类电影节很多,但能像她一样和业界、学界等各界联系这么紧密,且关系到电影产业、行业的却很少见;她评出的奖被誉为电影界的风向标;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大学生和电影人问可不可以也来参加……

  19岁,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华彩落幕已半月余。

  五月里,母亲节的第二天,空气里似乎还弥散着康乃馨的余香,我走进了大学生电影节诞生的摇篮,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试图通过“母亲”,来近距离感受一个特别的19岁。

  艰难/坚守:“老太太强行起飞了!”

  “昨天是母亲节,准备采访您时我突然在想,您似乎就像大学生电影节的母亲!”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下简称大影节)最重要的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黄会林的办公室中,我说出了藏在内心的感受。没想到话音刚落,带着总有的慈祥,这位倍受电影教育界尊重的电影节灵魂人物赶忙向我否定,“当初办大影节也是几位青年教师,坐在地板上想出来的,是众多可爱的年轻教师,可爱的孩子们让大影节从襁褓中一步步走到今天。”

  参赛影片达173部,全国18所高校开设分会场,全国共有200多所高校参与;除了进行国产电影(含合拍片)评奖,还要举办入围影片展映与华语电影全国高校巡展、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首届网络电影评选活动、电视电影评奖、海内外系列影视学术研讨会、日本青春电影展映、大学生影评大赛、大学生主持人大赛等多种形式的评选、展映、研讨和交流活动……

  走过19个年头的大影节,毫无疑问地被大学生及电影业界所重视。而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如果不是大学生吃方便面的“恶习”助产,大影节降生的艰难便可能根本无法跨过。

  “大学生电影节,我足足跟了她19年,甚至加上孕育的那年有20年了。第一个直感是‘太不容易了!’真的是很不容易坚持下来的。”黄会林深深感叹道。她介绍,1993年筹划大影节时,是他们刚刚从中文系转到艺术系建立影视学科时的事。当时只有6个老师5个学生。领导机关、电影制作和发行单位、北京各大高校以及经费这四大难题要逐一攻克,而最难、最“要命”的是经费问题。四处“化缘”的她屡屡碰壁,终于有一天绝处逢生,一位她已记不得姓名的女孩竟奇迹般地帮她找到了一个台资的生产“营多牌”方便面的赞助商,商家看重大学生常吃方便面这个产品推广商机,让大影节筹措到了15万元的启动费。

  后来很多人回忆,那一年校园的青春气息里,似乎弥漫着方便面的味道。

  “开幕式头一天,我到英东学术会堂(第一届大影节的开幕式场地)去,一进门就愣住了,整个会场挂满了举着方便面、带着厨师帽的大厨师、胖老头图片。我马上和老板说,‘这不行,必须把会场上这些图片撤掉!’我们这是学术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是一个文化活动,四面挂那么多‘营多’宣传广告,这电影节性质就变了啊!”

  当时还是黄会林的学生,并担任了第1至4届大影节的组织工作,之后又做了很多届大影节评委,并从2009年至今连任大影节评委会主席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宜文回忆这段经历时还忍不住笑道:“当时黄老师和赞助商谈判时真的很‘牛’,那气度就不像是人家给我们钱,倒像是我们给他们钱似的。”

  “即便因此他们真的撤资了,我们也得坚持!”义正辞严的态度,能够让人感觉到她当初与之后对于电影节“学术品位”与“文化意识”的坚守。也难怪后来有澳门五星卫视等很多企图用金钱把大影节买走的机构根本没有机会。

  就这样,大影节降生了,但用黄会林的话说,当时的大影节还是呱呱坠地的一个非常幼小、毫无力气的初生婴儿。

  在大影节相关资料中,记载着大影节最初几届组委会秘书长回忆当初几位年轻教师、学生骑自行车穿行20多公里去南城恰谈合作的细节,以及艰苦敲定落实一项项具体操作的情境。

  “缺钱”依然困扰着他们。“有一届,当时任组委会秘书长的张同道老师找到我,说‘老太太,这届没有钱恐怕办不下去了’,我说‘那可不行,有钱大办,没钱小办,但不能不办啊’,结果他回去和学生说,要办,老太太强行起飞了!”黄会林说。

  当我在之后的采访中向时任第3至5届大影节组委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制作中心主任张同道核对“强行起飞”究竟是哪一届时,他却说记不清了,因为那时没钱是常态,几乎没有哪一届不是“强行起飞”,一度紧急迫降但又化险为夷也是常有的。

  运送拷贝靠蹬三轮车,甚至手提,所有会议标志、条幅得手工制作,办公地点打游击,办公室没有个固定电话,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到食堂发现没饭了是常事,个个嘴角生疮,办公桌上随处可见金嗓子喉宝……采访中,无论当时操办历届大影节的学生还是老师,都会谈起这些经历,但都带着一种回味的美好。

  “学生中还传说我最爱吃的菜是尖椒土豆丝——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爱好来自深刻的现实主义土壤,电影节的预算不允许我们发展出更豪华的口味。”说起这些,张同道还充满歉意地窘笑起来,他说,当时他能给大影节工作的学生谋得的最大福利是每人一箱方便面。

  “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在第3届大影节时,经讨论采用了张同道为大影节提出的12字方针,自身定位与精神坚守就这样确立,一个关于电影文化的品牌从此接受着岁月的磨砺,与筚路蓝缕相联,却与物质贫穷无关。

  张同道说,他觉得大影节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概括的这12个字。大学生评价电影不是完全冷静的分析,必须是带有激情的选择判断。比如大影节要求创新,喜欢有创新的片子,但他记得艺术创新奖空缺了好几届。“没有就放弃,不能随便给奖,尤其对我们的艺术创新奖、新人奖,每次评奖的时候说情的人多极了,但我们依然坚持。我觉得这种坚持是我们电影节赢得社会承认的一个重要元素。大学生电影节不是随便评奖的。”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