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答问——访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公众对于故宫文化遗产保护,都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将对故宫博物院大约106万平方米范围内的人、地、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合理确定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以及每一平方米建筑如何利用。
·故宫安防系统改造工程预期在2014年竣工,但是安防水平的提升需要永不停滞地开展,要及时保持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目前故宫修缮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修缮阶段,要坚持“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优先设计、修缮存在严重危险隐患的、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更好发挥社会功能的建筑。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新上任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却说,故宫这座皇家建筑群,恰恰最怕的就是火。在故宫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时刻走马上任,单霁翔对于故宫有太多的话想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单霁翔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历史中来更要健康地走向未来
○ 记者:您怎样认识故宫?
●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身份极为特殊。一是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二是故宫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是当今世界上观众来访最多的博物馆。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世界著名博物馆,这就要求故宫博物院应该通过不懈努力,成为既值得骄傲,又令人尊敬的文化典范。
故宫在民众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崇高而神圣,人们把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看作是每个人的职责,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确,故宫既是北京的,也是全国的,还是世界的;故宫既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还是未来的。她从历史中走来,还要健康地走向未来。因此,公众对于故宫文化遗产保护,都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面对这处有着600年历史的文化瑰宝,面对这座有着87年历史的博物馆文化圣地,必须心怀敬意地加以研究,审慎决策各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法,来不得半点浮躁。
集思广益着手编制保护总体规划
○ 记者:故宫近期的总体规划是怎样的?
● 单霁翔:在完成《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基础上,近日《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已经正式委托专业部门编制。《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将对故宫博物院大约106万平方米范围内的人、地、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合理确定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以及每一平方米建筑如何利用。合理调整和确定功能分区和使用功能;合理确定动态交通、静态交通的路由和定位;合理确定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规模、布局和标准;合理确定故宫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控制措施等等。
因此,《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是故宫博物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蓝图,需要各个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均可以提出要求和意愿。同时,《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应该开放讨论,集思广益。大约两年可以完成编制和审批工作,但是力争今年年底各个方面能够就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一致,以便早日推动各项重要工作的实施。
遗产监测是庞大的系统工程
○ 记者: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将如何进行?
● 单霁翔:故宫保护范围内拥有规模巨大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其中保护范围占地106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80万件。监测内容包括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10个方面内容。
目前,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开展监测工作的要求,故宫已经启动了遗产监测工作。一是建立了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负责制定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制度、监测技术规范及预警标准,统筹安排、协调和指导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各项工作。二是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办公室已经正式启动,负责按时向国家文物局和世界遗产中心递交遗产地监测定期报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世界遗产中心对遗产地的巡视工作;负责对遗产相关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故宫完整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化平台”已经着手建立。四是制定了2011-2015年故宫遗产监测工作实施计划。争取通过5年的监测基础工作,初步形成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为逐步深入开展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必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需要得到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需要得到各科研机构的支持和指导,才能保证故宫世界遗产监测系统的建立和日常监测工作正常运行。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世界著名博物馆的文化身份,使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建议国家文物局重点支持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在故宫博物院设立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国家重点科研基地。
先进技术为安全保驾护航
○ 记者:故宫安全防范水平应如何提升?
●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目前运行的安防系统是1992年开始施工,至1998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已经不能满足安全防范形势的需要。故宫安防系统改造工程预期在2014年竣工,目前已部分投入使用。
目前的安防改造项目实施完成后,故宫的安防水平会有明显提高,但是安防水平的提升需要永不停滞地开展,要及时保持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建议提升故宫安全防范水平。一是中央财政加大对于故宫博物院安全防范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故宫博物院制定安全防范设施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升级完善的方案,努力通过“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安全防范的科技含量,实现对文物建筑、文物藏品和观众安全的多种手段、多重保障、全面覆盖。使故宫博物院能够依靠高新科学技术支撑,全面改善安全防范的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是支持故宫博物院针对文物建筑、文物藏品和观众分布特征,对全院地下现有11种设施管线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重新核算供应能力,进行综合规划设计,根据故宫保护需要与特点,选用优质设备和产品,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安全水平。
三是支持故宫博物院改善文物藏品保护环境与保管条件。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类别多、级别高、价值大,有相当数量的珍贵文物藏品对于保管环境有特殊要求。但是由于文物库房使用年代久,文物柜具使用周期长,已经不能适应文物藏品保管需要,更与近年来新建的大型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在实现分区温湿度控制、实现地库内空气置换、实现储藏柜具设施安全、实现防震性能安全可靠等方面全面提升。
游客需求将成提升服务的依据
○ 记者:故宫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游客的服务?
● 单霁翔:根据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故宫开放面积由2002年的30%增加到目前的45.79%,面积达到329717平方米。经过不懈努力,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例如修缮后的慈宁宫、寿康宫都将设立与其风貌相符的展厅,与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厅共同组成西部开放区,吸引更多的观众从中轴线分流过来。
通过调整展览布局合理扩大开放空间,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设施、有序疏导人流等,增大接待能力,降低单位面积的人流,减少拥堵风险。还有,故宫博物院将与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通过改善故宫周边环境、优化参观路线等方法提高参观质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开放与保护的矛盾。
建议国家和北京市旅游部门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开展观众调查与监测项目。
一是进行游客常规调查。即对游客总量、区域游客量、展室游客量、购物餐饮游客量、服务设施使用、残疾游客等的人数、时段量、批量的监测。对游客监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接待方案。
二是开展游客专项调查。制定《故宫游客调查规范手册》,通过游客专项调查掌握游客反馈意见及建议,进一步了解游客的需求,作为故宫博物院改善硬件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
三是采取科学手段进行适时反应性监测和调控。午门和神武门等处设置闸机验票系统,实时记录进入故宫的游客人数、时段游客量等,在主要开放区域、展馆和服务设施进出门口处设置红外线计数装置和视频识别装置。监测故宫博物院内不同区域和部位的游客容量,为适时适当控制或疏导局部景区景点游客量,动态监测故宫博物院入院人数的变化情况。
古建修缮“先救命后治病”
○ 记者:故宫古建筑修缮进行得如何?
● 单霁翔:目前,古建筑修缮共计完成47192平方米,约占故宫古建筑总量的1/4强。目前继续按原定计划组织实施。
目前故宫修缮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修缮阶段,要坚持“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优先设计、修缮存在严重危险隐患的、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更好发挥社会功能的建筑。今后不但要注重文物建筑的大修,还要注重文物建筑的岁修,注重日常的保养和维护。同时还要处理好保护修缮工程与正常开放的矛盾。
数字故宫生动诠释传统经典
○ 记者:故宫博物院陈列展览情况如何?
● 单霁翔:现在每年展出的文物数量将近1万件,有专题展馆(如书画馆、陶瓷馆等),有原状展室(如养心殿、太和殿等),有临时展览(斋宫、午门、神武门等)。
2011年,院内展览共有45个,其中原状陈列展有15个,常设展览20个,临时性展览共有10个,以多种形式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
今后,故宫博物院还将开辟新的展厅,继续增加展示文物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在故宫的南部将形成以午门、东西雁翅楼、武英殿和文华殿为主体的博物馆展览设施群。从展示文物数量和展览的水平上都会大幅提升。
目前正在筹划建设故宫博物院数字博物馆。推进“数字故宫”建设,不断完善故宫古建筑及院藏文物的三维模型数据库。先后制作了虚拟现实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三大殿》《养心殿》《倦勤斋》等大型作品,成为诠释故宫特色传统文化最直观最生动的系列经典作品。
保持故宫真实性与完整性
○ 记者:您认为故宫文物藏品的完整保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 单霁翔: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的定义和要求,世界文化遗产首先要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求不得改变文物的历史原状,要尽可能地保护文物所拥有的全部历史信息。完整性原则,则是要求将文物作为一个整体,保护不仅包括不可移动文物,而且还要保护可移动文物。
故宫博物院是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106公顷用地、16余万平方米古建筑、180余万件文物藏品构成一个天然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180万件文物藏品中,80%以上都是清宫旧藏,与故宫的建筑、故宫的历史共同构成故宫文化的核心,也是保持故宫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核心。
单霁翔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的提案
关于制定《故宫保护条例》的提案
为切实加强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和促进故宫博物院的可持续发展,亟须在国家层面制定《故宫保护条例》。
首先,故宫全年对游客开放,每年到故宫参观的游客已达1400万人次以上,这使故宫在文物保护、古建维护、观众安全等方面面临空前的巨大压力,交通、安全等协调难度加大,有必要通过专项立法进行合理的调控。其次,由于故宫地处北京市中心,对于故宫的整体保护不仅仅局限于紫禁城,还应该包括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等地点,以及太庙、社稷坛、景山等周边区域。对故宫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整体保护更加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层面的支持力度。应通过专项立法着眼于协调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坚持整体保护、原状保护、科学规划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保护主体和责任主体,构筑对于故宫进行分层次、分区域科学管理的法律防护网,有利于对故宫进行完整保护。
制定故宫保护专项法规,一方面将有力地促进故宫文物保护工作依法进行,能够从法律层面加强协调力度,强化各级责任,完善故宫法人治理结构,使故宫的整体保护走上一条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另一方面,近年来故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受到了持续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侵害,对故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保护造成了诸多困扰,客观上需要在法律层面寻求救济途径。因此可以说,制定《故宫保护条例》是国家对涉及与故宫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整理和总结,也是修改和提升《关于故宫博物院管理的规定》等相关政策文件内容已不适应现实需求的契机,对故宫的现实保护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在现实的迫切需求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建议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着手制定《故宫保护条例》,开展《故宫保护条例》的专项立法工作。
关于保护故宫历史环境和文化景观的提案
目前对于故宫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无论是历史环境,还是文化景观,均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依赖于背景环境而存在,有背景环境的烘托,才能全面彰显故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才能拥有尊严。为科学而可持续地保护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全、环境、风貌、景观,建议如下:
一是实现故宫周边地区整洁的文化环境。以故宫历史环境的完整性为目标,彻底整治各种不和谐的环境因素。对周边的建设项目和经营行为实行更加严格的监测和管理,对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加大管理整治力度。为了保持午门至端门的游客安全和服务功能,应将故宫东华门—阙左门—阙右门—西华门一线,辟为步行道系统,禁止社会机动车辆穿行。同时,对于游客服务设施采取相对集中、合理布局的方针进行规划调整,与故宫参观路线形成有机联系,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为游客服务的专用停车场布局和规模,应根据游客容量控制要求进行核算,纳入北京城市规划统一安排,并组织实施。
二是维护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壮美景观。根据北京旧城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和壮美的传统中轴线保护要求,应保持皇城内南北向视线通视走廊特色,按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和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等方面的规划要求严格执行,对邻近地区的城市建设亦应严格把关,特别是故宫东侧至王府井大街之间应实施更为严格的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均应考虑故宫前三殿的视觉效果。同时,故宫筒子河至城垣之间的环形地带,属于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应按照历史形制和传统风貌加以修复,避免呈现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倾向。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