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一名写作者眼中的微童话:微童话 广空间

时间:2012年02月2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陈梦敏

  

  图片来自陈梦敏作品插图

 “微童话的短小,会限制一些细节的表达,但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才使亲子阅读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本报2月15日刊发了素予的《微童话:快餐文化,请放过孩子,放过童话》,在儿童文学界引起积极讨论,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文学奖获得者陈梦敏特为本报撰稿,从写作者和母亲的角度对微童话给出了肯定性评价。

  微童话,作为一种从微博中滋生出来的文学体裁,在网络中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成长的同时,也成为饱受争议的新兴事物。

  微童话在我看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写作方式,用不着刻意而为之。实际上,像这样的短童话是早就存在的,只不过现在依附于微博,被人正式冠名而已。篇幅的长短并不是衡量童话质量高低的标准,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微童话因其字数的限制、细节的缺乏而没有存在的意义,相反,在短短一百四十字之内展现出一则童话,更需要作者巧妙的构思及对语言凝练的把握。

  我是一名写作者,也是一名母亲,通过双重身份对微童话的审视,我认为微童话是一种有益于亲子互动的文学体裁。

  微童话具有的精简性适合给婴幼儿讲解,符合婴幼儿的认知水平。

  一篇好的微童话,并不是由完整的长童话削减而来,它是独立的、精巧的却又是富有生命力的。如果说长童话是一只鹰,那么微童话绝不是一副鹰的骨架,它像是一只小麻雀,有血有肉、五脏俱全的小麻雀。

  微童话应当包涵故事的曲折性、诗歌的灵动性及寓言的哲理性,微童话的这种综合性、包容性使其会成为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

  众所周知,婴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并不长,而微童话恰恰满足了这样的一种需求。在一两分钟的时间里用一个小小的故事来调动孩子的兴趣,对父母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喜欢对自己所钟爱的故事反复地翻看、要求父母讲解,短小而富有音律美的微童话,正好适合他们吟诵,这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提高记忆都大有裨益。

  诗歌与童谣也适合孩子朗诵,但这三者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微童话的故事性是诗歌与童谣所缺少的。

  微童话也具有延伸性。微童话的短小,会限制一些细节的表达,但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才使亲子阅读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以我的第一篇微童话为例:

  跳得最远的青蛙——湖边上,青蛙们排成一条长线,要举行跳远比赛呢!咚!一只青蛙跳到了湖中央,跳得真远!咚!一只青蛙跳到了湖对岸,跳得真远!咚!一只青蛙跳过了湖对岸的树林,跳得真远!咚!一只小青蛙跳得没了影儿,他从夏天一下子跳到了冬天!如果你从泥洞过,可以听到他的呼噜声。

  这样的微童话,相当于给父母提供了一条自由发挥的线索,在讲解故事的时候,可以停下来问问孩子:“一只青蛙跳到了湖中央,跳得真远,你猜,下一只青蛙会跳到哪儿?”也许孩子会回答,跳到了山那边;也许孩子会回答,跳过大湖,跳向了大海;也许孩子会回答,跳到了遥远的星星上……不管孩子如何回答,这都是一个让孩子积极参与编故事的好办法。通过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让一篇短短的微童话更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因此收获到的成就感、满足感也会是无以言表的。

  微童话生于网络,也具有网络文学的大众性,作品必是良莠不齐的。在网上发表的很多微童话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微童话,有的只能称作是微寓言或是微故事,有的并不是面向儿童的,大致可以算上微幻想小说。因其所需的字数不多,许多微童话的作者都随便胡诌几句,就算是编个故事哄小孩儿了。创作者应当避免这种不负责任的创作态度,把微童话的创作脚步放慢一点,再放慢一点,有了灵感之后,还需要反复琢磨,力争用一种最适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挖坑——戴帽子的小男孩挖了一个坑,如果有一只冒冒失失的小鸡掉下来,小鸡的歌声就是他的了;扎辫子的小女孩挖了一个坑,如果有许多蹦蹦跳跳的雨娃娃掉下来,水坑里的蓝天和白云就是她的了;系红领巾的哥哥姐姐扛来好多树苗,挖了好多坑,如果春天掉下来,那漫山遍野的绿色就是大家的了!

  这一篇微童话是我在旅途中构思的。一路上,我至少想出七八个所谓的点子,成型的只有这一个。并不是说别的都没有成为微童话的可能,若以网络文学的低门槛来衡量,则那每一个点子都能成为一篇微童话,但我觉得,没法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你还能指望让别人接受吗?

  所以一个作者,或者说一个微童话的作者,也需要自律,以一种敬畏的心态来面对自己将要写作的文体,不管是巨童话也好,微童话也好,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但凡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双面性,微童话依附于网络,整体的质量并不高,然而,也正是因为网络传播的快捷便利,能让更多的童话爱好者参加到创作的队伍中来,大量涌现出来的作品中一定会不乏精品,我们期待着时间的验证。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