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专家研讨五集电视纪录片《宜万铁路》

时间:2012年02月2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吴月玲

电视纪录片《宜万铁路》2月9日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后,观众不光感受到了修路的艰与险,还感受到了这条路背后信仰的力量。2月16日,电视纪录片《宜万铁路》创作研讨会在...

  “铁路不是钢做的”

   专家研讨五集电视纪录片《宜万铁路》

  电视纪录片《宜万铁路》2月9日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后,观众不光感受到了修路的艰与险,还感受到了这条路背后信仰的力量。2月16日,电视纪录片《宜万铁路》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学会理事、国际纪录片协会会员孙曾田,中央新影原编导吴金华,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郭本敏,新影文化节目部主任、《宜万铁路》制片人王一岩,《宜万铁路》导演易晓斌,摄影李亭、李斌,灯光陈会宾等主创参加了研讨会。

建设中的宜万铁路

  作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修建风险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宜万铁路长度不及京九铁路1/6,平均造价却是青藏铁路的两倍。由于铁路需要穿越鄂西山区的岩溶地貌,随时都会出现突水、突泥险情,施工难度巨大,对于资金、技术的超高要求,使得这条以最短距离沟通中国西部与中部、沿海地区的铁路计划,搁置了近百年。全长仅为377公里的宜万铁路,东起湖北宜昌,西至重庆万州区,途经湖北宜昌、恩施、重庆所辖的10个县市,是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主骨架之一,是贯通中国东、中、西部的重要交通纽带。宜万铁路通车后,武汉到重庆的列车只需行驶8个小时左右,比之前缩短了10小时。宜万铁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有着重大的意义。在6万铁路建设者长达7年的努力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高风险施工条件,通过技术创新、无私奉献,发扬“挑战禁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最终化作现实。

  修路难,拍摄修路的纪录片同样也难。王一岩谈到,该项目从策划、拍摄到播出前后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拍摄条件非常艰苦,双机前后拍了两个月。每天清晨出发,有时徒步穿过隧道才能到达拍摄现场。剧组天天爬山,练就了一身“猴子功”。编导对片子注入了独特的思考和情感,在思想上很有深度,看后,让人感到“铁路不是钢做的”,因为片子关注的是铁路背后的生命,一线工作者和当地老百姓对修建铁路的支持和奉献,挖掘修建铁路所承载的信仰的力量。

  专家认为,新影厂有拍重点工程的传统历史,早年拍摄的成昆铁路修建过程的纪录片堪称经典,《宜万铁路》与之相同的是饱满的创作激情与追求最真实的现场感,所不同的是以前的拍摄主要是紧盯工程的进展,而现在带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突出了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这部片子在风格上硬朗大气,不仅是一部工程片更是一部人文片,能够看出对文化感和艺术性的追求;不仅是一部承制片更是一部创作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充满智慧、巧妙而专业。该片几个关系处理得都很好,从历史与地理层面对铁路修建进行纵横比较观照,纪实与口述结合有机紧密,在细节的把握上追求诗意。

  张同道在充分肯定该片的基础上,提出几条建议:一是把任务装进人情、人性,让片子更加好看;二是往历史、空间开拓,纪实与政论相结合,做出宏大气势;三是美学特征上通常偏硬,可以再软化,在细节上进行放大;四是形式上更加现代化。

  易晓斌也谈到了制作该片的一些遗憾。剧组在2009年宜万铁路修建进入第6个年头时才开始拍摄,对于宜万铁路前期修建过程,只能通过口述的方式进行。也许这些遗憾是无法避免的,但专家们的建议让她深受启发,在今后的创作中,她将在前期策划阶段就多方“取经”,将遗憾压缩到最小。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