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归途列车》:一位导演的“春运史诗”

时间:2012年01月1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云菲

  ■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一件件大事,让这部记录小人物日常生活的片子的层次感陡然丰富起来。

  ■ 一年一度农民工们跋山涉水,只求在春节时能与家人团聚,这返家的火车就是千千万万农民工家庭甘与苦的活生生的写照。

  伴随着不知疲倦、日夜运转的机器轰鸣,“父母在,不远游”这一千百年来中国人秉承的传统,正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被淡忘。一代代农民工涌向城市,往返于城市、工厂和家乡之间。近日在京首映的由范立欣执导的第一部纪录电影《归途列车》,就把镜头对准了他们。在历时3年的拍摄过程中,范立欣带领人数不多的制作团队,跟踪张昌华一家的行程,试图通过这个困于昨天与明天之间的普通农民工家庭令人动容又心碎的故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处于时代大变迁中的中国映像。

纪录片《归途列车》剧照和导演工作照

  “在拍摄中不断检验自己的观点”

  做过记者、摄影师的范立欣,曾到过国内不少地方,城市和农村的强烈反差一直让他难以释怀,这令他决定开始关注要经受生活中的种种困苦,往往还要忍受离家在外孤独的农民工群体,并且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的生活。“拍摄农民工返家是个大工程,我2003年有了这样的想法,真正动手是在2006年,在这几年中我做了很多前期调研,收集了一些资料。”范立欣说,他希望找到一个家庭,能够反映留守儿童、农民工待遇和养老、空巢老人、工厂环境、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工业链条中的地位和与西方世界的联系等诸多不同方面,因此这个家庭一定要有孩子,最好处在十五六岁的青春期,这样他们就会面临是继续留下做农民、好好读书成为城市中的一员还是辍学出外打工的种种人生选择。

  “拍摄纪录片前,创作者首先要有一个态度和预判,然后在拍摄过程中来不断检验自己的观点”,因循这样的想法,范立欣与工作人员花了一个月时间在广州各大工厂寻找“目标”,他们“翻家底”般的攀谈一度被怀疑成推销员。当听到张昌华一家的经历后,范立欣感到特别合适,“这家人打动我的地方是有一天晚上,陈素琴向我回忆起1994年她和丈夫第一次出来务工时的场景,当时她抱着仅有8个月大的女儿泪流不止,但还是狠下心把孩子丢给了自己的姐姐,因为她知道她必须走,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养活女儿,那样的画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我决定邀请他们参与拍摄”。起初,张昌华夫妇还有所顾忌,经过两个星期的沟通,“我们的电影虽然记录的是你们的故事,但你们只是中国打工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终于被范立欣的这句话说服了。2007年春节前,《归途列车》在广州三元里的城中村开拍了。拍摄开始后,最大的问题是工厂老板坚决不允许他们进入厂房拍摄。整天在工厂外徘徊,费尽唇舌、不厌其烦地解释,约老板聊天、吃饭,范立欣甚至喝高了两次,摄制组终于可以进厂拍摄了。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