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林谈2011年中美青年DV计划
借青年之眼,让世界看到中国
半年前,9位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年轻人兴奋地游走于北京的风景名胜和大街小巷,拿着DV到处拍,引得不少路人对他们投以好奇的目光……这源于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美国波士顿大学洛杉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协办的“看北京”2011中美青年暑期DV计划。据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介绍,此举意在加强中美之间跨文化沟通交流,让更多外国年轻人接触、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拓展中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而此时再说“看北京”,是因为在此之后我们还要“looking”些别的,还有一些中国开眼看世界、世界开眼看中国的更具学术色彩的活动正在起步。
参加“看北京”活动的中美青年在太和殿前合影
DV之眼,
不一样的北京
“看北京”(“Looking Beijing”)计划,在黄会林的言语中形容得很简单:活动邀请波士顿大学影视专业的优秀应届生及毕业生来北京进行为期两周的交流,在中国学生的协助下,通过实地考察、创意交流等方式,以“美国青年眼中的北京”为题,各自拍摄一部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DV短片。“我们本来邀请了10位美国青年,再组织10位中国青年协助他们,一对一交流,但美国方面临时有一位学生因为签证问题来不了,那我们多了一位中国学生,怎么办?很简单——他来拍摄整个活动的影像纪录片《看他们,看‘北京’》。”
任务分配好了,摄影机、编辑机准备好了,7个独立导演、两个在校大学生刚刚从飞机下来,“一到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立马傻眼——北京的设施怎么比美国还厉害!”黄会林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感觉很有乐趣。
到了北京,视觉的惊喜与文化的震荡一浪接着一浪。“前三天,中国的学生陪着他们,考察不同的地方,确定拍摄方案——想去拍珍珠,我们带她去红桥市场;想去拍骑自行车的人,我们带着去跟拍;想深入到北京胡同居民的生活,我们的学生也跟着……”在拍摄期间,从通州到潘家园,从老舍茶馆到首都博物馆,9组同学的足迹遍及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据活动组织方介绍,每天他们都从凌晨4点起,一直工作到夜晚。
而短片的形式也从纪录到访谈,无所不包,异彩纷呈——两周之后,“看北京”计划的短片成果在北京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进行了展映。9部短片分别表现了北京城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交织,视觉化地展现北京富有特色的文化元素,探索中国的珍珠文化、茶传统,讨论侠文化和中国功夫的精神,记录北京市民生活中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与交织……从不同视角呈现不一样的北京。
左图: Trevor(左)与Chris(右)在故宫拍摄
右图:Rebecca在拍摄地上的野花
远离文化臆想
对于这些初来北京的美国青年来说,他们借助DV之眼,不仅是看北京,也在看每一个与他们接触的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烙印会镶嵌在他们的记忆中,成为他们对中国的印象。
虽然他们都是第一次来到北京,但是他们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并不陌生。据中国学生杨筱珺介绍,波士顿大学影视专业大四学生Daniel Salgarolo对中国哲学、中国历史很感兴趣,在拍摄期间,不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吃饭,都要先向师傅鞠躬,请示后才进行。而杨筱珺为Daniel Salgarolo介绍中国的禅宗、道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他探寻中国功夫的精神和智慧很有启发。在他们共同合作拍摄的影片《侠》中,从寺院里的僧人到身体残障的习武者,都对中国功夫进行了阐释:中国功夫是有力量而不逞强,是一种心平气和,是一种境界;中国功夫是助人,而不是用力量制人——他们用影像探寻了“中国功夫”和西方世界臆想的迥然不同。
在与美国学生的合作中,中国学生也学到了美国青年怎样用影像诠释文化的概念。杨筱珺说,与美国学生的合作之所以很愉快,在于双方能在对于中国功夫的理解上达成共识,也在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最高层次的交流是思维层次的交流,是心灵的沟通”。而在这些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进程中,每个中国人都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Trevor在拍摄骑自行车的人
2012年,
以我们的眼睛看世界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拍出了北京的传统与时尚,勾勒出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成果不仅是合作拍出了短片,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份珍贵的跨国友情。”黄会林说,好几位美国青年都在回国后给他们发来了热情洋溢的邮件,感谢这个项目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户。
传播最便捷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影像,影像传播之于具有独特性的中华文化,具备特定的优势,而这也是黄会林在文化交流之中选择“首先拿影像开刀”的缘由。“用图像、电影、电视的形式,通过这些从来没来过中国的学生,以他们的眼光来看中国,可能会发现一些我们无法看到的事情,给人以不同的印象。”
“中国文化传播学院希望有效整合社会各界优势资源,通过开展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创作,把中国文化更有力地推向世界。此次活动就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次重要尝试,美国青年以独特的视角看北京、了解中国,再通过其影像将其了解记录的中国传播至全世界,将增进世界各地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黄会林说。
不仅仅要“看”,还要“思考”——思考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世界越来越渴望了解中国的今天,我们如何提升文化的传播力与扩散力,让世界体验到中国文化,体验到中国文化的精髓,进而产生对中国文化正确的或者全面的印象和阐释?
2012刚开年,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仍要继续“looking”——“今后,我们将继续联手美国和欧洲的大学举办‘looking’系列,将这个系列作为研究院的品牌建设下去。我们不仅要组织国外青年‘看中国’,还要组织中国青年‘看世界’”——据黄会林透露,他们正在积极联系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组织中国青年“看伦敦”,将伦敦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以我们的眼睛看世界”。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