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如何建构国家形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藩最近在北京城区25所中小学的近200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有关电影与国家形象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和华人形象表示过于理想化、无特殊感觉或不喜欢;相反,分别有73%和60.9%的受访者对美国电影中的美国国家形象和美国人形象表示认同。两相比较,怎样让影响最广、受众最多的电影艺术在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正面塑造上起到积极作用,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表现国家形象最好的办法还是表现生活在这个国家里的人
“电影怎么表现国家形象?最好的办法还是表现生活在这个国家里的人。”中国影协主席、著名导演李前宽日前在中国影协举办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研讨会上开门见山地表示,“这个人可以是一个母亲、一位工人,也可以是一个农民、一位警察,哪怕他再平凡、再普通,只要他是可信的、可爱的,就无妨他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人物塑造是电影的立本之魂,很多急于表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影片之所以没能起到宣传效果,正是因为它忽略了对人物的塑造。”
与李前宽一样,中国影协副主席、著名导演尹力也十分强调人物塑造对于电影中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指出一些影片对国家形象产生的负面影响:“有的外国人在看过某些中国电影之后,以为中国人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穿着大棉袄、穷得揭不开锅,这样显然不利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还有很多标榜着表现当下生活的影片,因为创作者自身的逐利意图,在真实生活的外面又包裹上了一层不真实的商业外衣,这样的影片当然也不能代表国家形象。”
青年导演陆川更看重的是电影题材的选择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谈到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的影片是不是在讲一个全人类都能听得懂的话题?我们是不是在用一种全人类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讲故事?”陆川说,“比如说战争片,美国战争片的最高目的是宣扬反战,而我们很多战争片却好像是在鼓励战争!你的影片是想输出战争思想还是输出和平思想,这是主题立意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停地向外输出宣扬战争的战争片,那么国外观众一定会觉得难以理解并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话还何谈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首部国产全3D动画电影《兔侠传奇》今年暑期在影院中遭受的冷遇,让该片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感慨良多。“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在中国上映了整整90天且是全天候放映,而国产动画电影《兔侠传奇》只得到10天公映时间并且大多被排在早场。直到《兔侠传奇》下线,也没有几家媒体报道这部影片对于国产动画的贡献,大多数媒体都在宣传《功夫熊猫2》取得超过6亿元票房,而《兔侠传奇》只有1500万元。”孙立军说,“国产动画电影缺乏宣传和支持,凭什么跟强大的好莱坞动画对抗?又如何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
导演刘杰创作的《碧罗雪山》在国外屡获大奖,他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对外交流的一位“大使”。在刘杰看来,电影创作者不必有太多负担,他们需要做的只是真诚、如实地反映自己的时代。“我特别欣赏香港演员黄秋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他说自己从前拍过很多表现小混混的电影,回过头来他觉得非常羞愧,因为自己的影片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刘杰说,“作为创作者,我们应该沉下心来,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负责任地表现自己的国家。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做到无愧于现实、无愧于时代。”
国家形象并不一定非要以直白的视觉符号传递给观众
一段为新加坡空军拍摄的形象广告让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印象深刻:“在这段广告片里,你看不到哪怕一架真实的飞机,只能看到在海滩边、城市里、人群上空不断掠过的飞机的影子,但这些影子却比真实的飞机更加巨大、更加震撼人心。新加坡军队的实力并不强大、他们也没有生产战斗机的能力,但在看完这段广告片后,你一定会对这个国家的力量肃然起敬。其实国家形象并不一定非要以直白的视觉符号传递给观众,用贴标签、喊口号的方式拍摄宣传电影,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观众不一定能顺畅地接受。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国家形象宣传影片都是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段让观众在潜移默化间认同这个国家的正面形象的。”
“中国社会正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可不可以通过电影的方式去表现?表现生活中某些负面的东西是不是就损害了国家形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认为,电影创作者不应避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负责任地表现社会问题的影片不仅不会影响国家形象的建构反而会推进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我认为如果我们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就要对电影创作持比较宽容的态度,拍摄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反映现实问题的影片并不会损害国家形象的塑造。”饶曙光表示,“因为中国电影要表现的主要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这些人与事既包括正面的,也少不了负面的,如果单纯拍摄表现好人好事的影片的话,未必就能起到预想中的正面宣传效果。”
“英国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比如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就以现代人的视角表现了莎翁的故事,还有《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的英国人,已经不是传统中那副保守、顽固的样子了,片中新英国人的形象和影片一起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说道。在陈山看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化的中国人的形象应当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表达:“我常说,发生在北京中关村的故事太适合拍成电影了,中关村是国家高新技术的代表,周围有北大、清华两所著名高校,还有颐和园、圆明园这样世界闻名的景点,中国电影人为什么不在此取材拍摄电影,来展示新北京、新北京人的形象呢?其实拍一部反映中关村的电影,可能比一些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具有更好的宣传效果。”
与陈山相仿,贾磊磊以韩国电影为例,说明了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塑造不应以牺牲人物的合理性为代价。“韩国电影的常用叙事策略是将个人诉求与国家愿景紧密结合,个人、家庭和国家在韩国影片中常常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的。”贾磊磊表示,“相反很多国产电影因为急于表现主人公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精神,非常生硬地将个人愿望、家庭关系同国家利益对立了起来,结果反而破坏了影片的合理性,更影响了观众的接受。”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