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比“梁祝”还古老的爱情故事——总导演谢晓泳谈大型土家族舞剧《西岚卡普》
舞剧《西岚卡普》剧照
这是比“梁祝”还古老的民间爱情故事,同时,它还是广东省南方歌舞团在经历了文化体制改革后市场试水的第一部作品——取材自土家族民间故事传说的舞剧《西岚卡普》于今年7月,在我国著名风景旅游区张家界进行了演出,并将进行新一轮演出。日前,总导演谢晓泳接受了采访,他表示,《西岚卡普》是对土家族特有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层面的一种还原。
问:眼下反映民族文化的舞台作品比比皆是,但让观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者不在少数,你有信心吗?
谢晓泳:作为文艺工作者,文化坚守的确是我的态度,我常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响一场民族文化的保卫战”。如果连我们都采取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仅会丢失了观众,更会迷失了自己。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跳竹竿”表演在国内很多地方的民俗文化村都能见到,大家都说那是自己的特色,事实上那是只属于海南黎族的舞蹈。这是一种典型的对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虽说创作不应有地域之分,而且文化交融作为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在发展上的相互推动,但交融并不是混淆和替代,更不能借“山寨”之风干损人利己之事。
问:《西岚卡普》是一部非常考究、唯美沉静的作品,但在如今阵容大打明星牌、舞台无不声光电的包围下,你担心过它的市场吗?
谢晓泳:艺术和娱乐两者功能的区别在于,前者为感动,后者为热闹。看热闹已经成了当下的常态,“娱乐至死”的口号都提了出来,但我们真正缺的不是热闹,而是回归内心的宁静。《西岚卡普》是一部洗涤人的心灵的作品,我们在剧场呈现的,是一次宁静而浓烈的土家文化之旅。剧中女主人公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她还没绽放就已经结束了的生命,是宁静而动人的;但她的死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对美的摧毁所产生的巨大的震撼,会随着舞台上狂烈的舞蹈而传递到剧场中每一个人的心中。我相信,感动是每一个人都不会拒绝的体验,而它也是观众抵达艺术之途的通行证。
问:在《西岚卡普》里,都有哪些土家族元素的展示?
谢晓泳:首先,《西岚卡普》这个故事就是来自土家族的民间传说,我们把流传在民间的12个不同版本糅合搬上舞台,讲述了土家族最智慧而美丽的姑娘西岚和白果树王子卡普之间的爱情悲剧。其次,全剧从音乐、舞蹈的素材到舞美、服装的元素,也都是来源于地地道道的土家族生活和文化。但与原生态歌舞不同,舞台艺术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它的呈现并非照搬生活,而是对土家族特有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层面的一种还原。
问:从当年的《边城》到今天的《西岚卡普》,同样是土家族的文化背景,你在创作上有何突破?
谢晓泳:严格来说,《边城》是我的第一部舞剧作品,除了学习国外经验,同时还承载着我对于中国舞剧的很多思考。《西岚卡普》得益于之前的经验积累,是对我原来思考上的一个延伸。而所谓的突破,我觉得是观念,有了观念的更新人们对于事物思考的深度、角度、广度都会不一样,从而产生出表现的新面貌。在《西岚卡普》中你找不到一段单纯为了表现舞蹈本身的舞蹈,所有的舞蹈语言都不是一种对语言风格的展示,而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或是推动剧情发展而存在。包括剧中的主要道具“西岚卡普”,在生活中这些织锦宽不到1米、长不到2米,但我们的舞台上是由土家族织锦工艺大师特别定做的近50幅不同花色、不同款式的织锦,最长的足足有8米。就不仅仅是为了视觉效果,更是一种情感的放大,成为了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思想内涵的手段。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就是一种突破。
问:刚才您讲到《西岚卡普》是南方歌舞团在改制后准备向市场进行实验性投放的首个产品,但它却是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结合,能说说你们未来在本土市场的一个定位和发展方向吗?
谢晓泳:《西岚卡普》走出省域只是我们的一个尝试,走市场,不能死守一个角落,而是要站稳脚跟,向外拓展。对于本土市场我们一直在做,从反映珠三角人文风情的《岭南人家》,到把广东各地区音乐舞蹈提炼于一身的《岭南之舞》,还有反映广东民间民俗文化的《潮汕那壶茶》……这些作品当中的舞段都可以独立成章,无论是大型晚会还是小剧场的演出都适应,在认识市场的同时,调整作品的定位,是我们院团要在改革过程中慢慢去适应的。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