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文学>资讯

延安永在他心中——访著名诗人贺敬之

时间:2012年08月30日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孟西安 郭青
0

作者孟西安(左)与周明(右)在与贺敬之老人亲切交谈 凡旭摄

  凡是爱诗、读诗、写诗的人,都不能不熟知、敬慕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近日,笔者和著名作家周明先生一起,在京造访了年届88岁高龄的贺敬之老人。

  “贺老,我们都是读着您的诗成长起来的!”是的,他在延安与丁毅合作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陕北民歌《南泥湾》、《翻身道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新诗《回延安》、《雷锋之歌》等名篇,曾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多么大的震动!

  七月的北京,天气炎热,贺敬之老人身穿灰黄色的短裤和白色的汗衫,在北京木墀地的新居客厅里亲切地会见并与我们攀谈。周明和贺老及夫人柯岩是至朋好友。去年12月11日,著名作家、诗人和报告文学作家柯岩去世后,周明曾写一篇题为《你和我们永不分离》回忆柯岩的长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贺敬之读后很受感动,特邀周明来家回忆与柯岩一同采访的往事。贺敬之与周明交谈之后,我们把一本《中华视点》的画报赠送给贺老,画报中有一张30年前贺敬之与习仲勋、王震等领导同志一起观看西安易俗社赴京汇报演出后与剧组全体人员合影的照片(贺敬之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贺老仔细地看了照片后说,“我记起来了,有这么回事。陕西和延安我是有感情的,秦腔晋京演出,我是要去看的。”他又说:“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一般采访我都拒绝了,但陕西来的记者我不能拒绝呀!年前《西安晚报》有位女记者来访,我就破例接受了采访。”接着,贺敬之老人就围绕着延安及文坛的话题与我们侃侃而谈——

  赴延安:“小米养活我长大”

  “延安是我真正生命的开始,”贺敬之深情地说,“是母亲延安用乳汁哺育我们成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贺敬之1924年出生于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台儿庄人)。“敬之”这个名字,是从《孟子》中的一句话“晏平仲(婴)善人交,久而敬之”而来。在小学读书时,他在地下党和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学会唱《苏武牧羊》、《渔光曲》、《大路歌》等歌曲,阅读了鲁迅、巴金、蒋光慈等进步作家的作品;1937年,日寇侵占东三省之后,台儿庄战役打响,他每天都能听到十几里外隆隆的炮声,听到逃亡难民口诉日本兵的暴行。看到美丽家园在战火中满目疮痍,听到亲人在敌人践踏下的痛苦呻吟,年少的贺敬之坐不住了,决定寻找逃亡的母校并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经湖北到陕南,又到四川。在流亡路上,他和同学们读了《大众哲学》、《新华时报》等进步报刊,知道了红军是怎么长征的,延安鲁艺是怎样的一所学校,心中萌发了到延安的想法。他在此时写了《北方的子孙》、《夜,是深沉的》等新诗。1940年4月的一天,贺敬之在学校办墙报、学写诗时认识的一位校友找到他,他与另两位同学商议,决定翻越秦岭,到延安报考“鲁迅艺术学院”。他们不畏“蜀道难”,跋山涉水,来到宝鸡,又乘车来到西安,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奔赴延安。

  “当时,我们的人换上八路军军服,怀揣着自制的假身份证,作为129师的勤务人员,坐卡车向延安进发的,”贺敬之回忆说,“当时我们与董(必武)老,徐(特立)老,吴(玉章)老一起同行的。董老、吴老是作为国民参议员身份去延安的,徐老化装为押车人,他们三人挤在卡车前的司机座舱里,卡车在雨中颠簸而行,途经洛川时,车被国民党哨卡卡住了。当时徐老对我们说,不要听他们(国民党)的宣传,随后又给我们讲参加革命、抗日救国的道理。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由于董老、吴老是国民参议员的身份,经过几番交涉,卡车又准许北行,终于到了他们盼望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潺潺的延河水、巍巍的宝塔山以及明亮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置贺敬之于一个全新的天地。到了延安,贺敬之交了自己来延安途中写的组诗《跃进》,正是这首诗显现出他在诗歌上的才华,鲁艺文学系主任何其芳决定破格录取了他。

  在延安鲁艺,贺敬之如饥似渴地吮吸着革命的知识,舒展着自己的诗情。周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周立波的《名著宣读》、何其芳的诗歌课,使他感到知识的海洋是如此地宽阔。书海藏珠、艺海泛舟,头脑得到了充实,艺术的才能得到了升华。

  在延安:“宝塔山下留脚印”

  贺敬之在《回延安》一诗中还写道:“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是的,是毛主席在延安领导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在延河畔宝塔山下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脚印,而贺敬之等一大批在鲁艺学习、工作的文艺工作者,也在延安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脚印——一篇篇贴近生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优秀文艺作品。其中,贺敬之写的歌词《南泥湾》、《翻身道情》,传唱至今;特别是新歌剧《白毛女》,半个多世纪以来,久演不衰,曾使多少人为之动容落泪!

  “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贺敬之回忆,当时他不满20岁,他没有资格参加座谈会,但鲁艺院长周扬出面,请毛主席来鲁艺给他们吃点“偏饭”。毛主席在鲁艺讲演时,提出大鲁艺小鲁艺的问题,意思说你们在小鲁艺的这个小范围内学习,但不要忘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你们要向“大鲁艺”——社会和群众学习!从此以后,贺敬之积极深入到基层,吸吮着民间文艺的甘露,为以后的诗歌、戏剧创作风格和写作语言打下深厚的基础。

(编辑:路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