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文学>资讯

图书馆转型之路— 从“书本位”到“人本位”

时间:2012年07月23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0

  今年5月,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会议上透露,通过对全球59个城市图书馆的调查发现,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下降了。调查显示,相比2009年,2010年全球图书馆读者的实际访问量下降了16.8%,网络虚拟访问量减少了19.1%,而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量则降低了23%。

  “上海图书馆是参与此次调研的图书馆之一。这些数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传统图书馆的读者群在逐渐流失。要想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转型。”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7月22日是上图建馆60周年,如何使这座老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他多年来思考的问题。

  图书馆怎样拉回读者

  在传统图书馆面临的冲击中,数字阅读的影响最大。一方面,现在的“80后”“90后”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代人已经习惯了计算机和数字阅读方式,图书馆要适应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如今大量的文献是通过多元方式来展示的,有的从一产生就以数字资源形式存在。因此,图书馆界以往所强调的图书借阅量,在数字时代将不再是衡量图书馆功用的唯一标准。

  “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以平均每3.5天增加一个的速度增长,硬件设施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但同时应该看到,软件方面还存在不足,如何从量的发展转变为质的提升,就需要考虑图书馆的转型。”吴建中说。

  那么究竟该转向何方?近年来,国际图书馆专家基于网络领域的web2.0概念,提出了“图书馆2.0”模式,这是一种全新服务理念下的管理模式,如果说“图书馆1.0”仅仅是馆员向读者提供单向的信息资源的话,那么“图书馆2.0”就意味着馆员和读者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

  “读者走进图书馆的目的不仅仅是看书,而是可以进行知识和信息交流,图书馆应该增强这方面的吸引力,讲座、读书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就是重要的手段。”吴建中表示,如今国外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社会活动,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每年举办的交流活动就达一两万项。

  图书馆工作流程需要革新

  转型不仅仅是表面的改变,还涉及到图书馆深层次的变化。首先是整个图书馆的设置要随着观念的转变而调整。“我们过去只是强调阅读服务,所以整个图书馆的设置都是按照书的流程来设置的。现在更加强调知识交流活动,因此需要按照知识流重新设计布局图书馆。”吴建中说。

  原来图书馆的工作流程要涉及到很多部门,像采编部、阅览部及书库等,而现在所有这些环节可能会在一个阅览室实现。比如在旅游资源阅览室,图书馆员要搜集多种媒体的相关资料,他本身就是一个收集和编目者,同时又是信息资讯者。因为他搜集了这么多资料,这方面的知识更加专业化。此前涉及到很多部门的流程,现在通过一站式就完全实现了,但与此同时,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就做了这样的尝试。”吴建中说,从最早简单层面上配备资料告诉读者世博会是什么,到在整理资料基础上编辑成册推出出版物,再到后来实质性参与世博会活动策划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一站式的流程整合体现出了效率。

  塑造公众的“第三空间”

  有关专家认为,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图书馆应该是城市的第三空间,是除了家庭和工作单位之外,公众可以自由交流的地方。“不同于电影院和咖啡厅这样的公共交流空间,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财政支撑的社会机构提供免费服务。这样的空间应让读者感到亲切,环境也应更加温馨。”吴建中表示。

  借助这个“第三空间”,图书馆可以实现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书本位强调的是静态信息,而人本位则更加强调动态知识的交流,图书馆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转型过程。”吴建中分析道。

  上海图书馆创办将近30年的“大家讲坛”的拓展就是一个例子。这个交流平台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读者,而最近该馆尝试推出的“大家的讲坛”则体现出了另一种新思路和新角度,这一讲坛由图书馆员策划讲座,让普通读者登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心得体会,让更多知识和信息得以交流和汇聚。

  “一个好的图书馆应该是由读者和馆员共同构建的一个动态知识库。”吴建中如此构想。

  “很多图书馆员觉得改造图书馆就是要花很多钱增添设备,其实这不是必须的。”吴建中说,图书馆转型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软环境,提供环境让更多读者能够方便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效能。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