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一过
又有城管“不辞辛苦”地
上街清理商户的春联了
只不过这种“辛苦”
换不来人们的点赞
反而是差评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似乎已经越界了
2月10日,江苏沛县城管在253县道挨家挨户撕春联。2月11日,沛县城管局工作人员回应,这是为了迎接文明城市创建的检查,如果认为不合理可以打12345投诉。
无独有偶,近段时间,甘肃武威市,吉林延吉市,江苏淮安市等也都出现了城管上街“撕春联”的一幕,名义大多是“恢复市容环境秩序”。
2月17日,又一条春联相关事件登上了热搜。河南平顶山汝州市城管局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和推文,内容是15日城管局帮部分沿街商户补贴了春联。由于前期“撕春联”事件的不断发生,让大家寒了心,这一举动引发不少网友质疑为作秀。
同一天,光明网针对“撕春联”事件发表评论员文章称,春联何辜,银钩铁画的书法——哪怕是印刷的,也总是一个文明的象征,何必撕之而后快,非得清除干净才叫“文明”呢?
没出正月城管撕春联,
撕去的仅仅是春联吗?
中国有句老话:
“没出正月就是过年”
没出正月撕春联
撕去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
破坏的是民心民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时在门上贴春联、过门笺、福字,红红火火,迎风招展,喜庆,热烈……这已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庆祝方式,更是融合在春节里的一项传统文化。这些习俗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年又一年地延续着,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春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所表达的是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和文化意蕴。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春联构成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道景观,充盈着我们民族丰富的生活、思想、情感、追求,承载着人生观、价值观,对人民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内容也在与时俱进,成为传统文化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深刻印迹。
盛世文化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出现复兴、发展的喜人景象。从国家到民间,都格外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传统节日里的文化内涵和物质载体,更是被尊重礼敬,重新物化为人们的行为。例如今年很多地方在春节期间放开燃放烟花爆竹,就是体现之一。
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撕春联事件,是相逆于这个潮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而有的地方在撕春联时,将春联与在城市里乱贴的小广告相提并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尤其是,今年春节是我国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的第一个春节,在过去疫情期间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的人们,正在通过这一幅幅春联,表达着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冀与期盼。迎接他们的,却是没出正月就被撕下的一幅幅春联,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打击。
集智永联
春联起于五代。周代开始了门旁悬挂驱鬼桃符的习俗。桃木制作的桃符,长六寸宽三寸,上书“神荼”“郁垒”。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国王孟昶令人将“神荼”“郁垒”改成更长的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他绝想不到此举开创了一个时空浩大的习俗:春联。自宋代始桃符渐渐改为纸张,遂有了“春联”的称谓。清代,对子在文人中,春联在社会上,双双进入全盛期。
1932年清华大学请陈寅恪为考生的国文试卷出题。陈寅恪的一道题是对对子,上联“孙行者”。其苦心孤诣令后人长久思考。陈寅恪无疑不是白话文的反对者。他希望使用白话文的学子也能守住祖宗的手艺,且以为对子是检验国文的便捷方法。
对子和春联当然还要形诸笔墨。故祖宗的两大文化遗产有待今人继承:对仗修辞和书法艺术。刚巧二者合一在春联上面。
春联是中华传统诗词意蕴
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
春联讲究对仗工整
平仄和谐
与诗、词、赋等文体一脉相承
用精练的词句表述事物和表达情感
承袭人文的厚重
集《张猛龙》联
春联通过运用大量的引用、联想、反衬、对比、直白、渲染等手法,将诗情画意跃然纸上,体现独特的“神、韵、气”,把诗性美的文学艺术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春联上运用最广,从城市到乡村,从造诣深厚的书法家到初学汉字的少年学子,提笔润墨,尽情挥洒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成为春节前一道亮丽的风景。
自家门前张贴春联体现着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不拘泥、不受限于他人的审美取向,在不违背春联总体构架下进行创作,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怀,使春联书法艺术更加新颖别致、丰富多彩。
此外,春联上书写的是流传了多少年的美好词句,它们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希冀和祝福,是对美好生活的朴实向往,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例如店铺贴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很多人家大门上贴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对着大门贴的“出门见喜”,车上贴的“日行千里”……无不寄托着大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美好外延
更应该加以保护和延续
怎能只为了维护城市的“面子”
将春联一撕了之
让这传承多年的文化
同民心一起
散落一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