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范军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作为曲艺演员,范军一直坚持不懈地拓展曲艺的表现形式。他将曲艺和话剧结合,创演原创方言剧《老汤》《老街》等。热心公益事业的他,以公益传扬人身份开办非遗有范儿小剧场,推动曲艺进校园,为曲艺发展建言献策;更身兼多个公益事业形象大使,奔走在公益第一线。
01
中国文艺网:1998年、2004年,您先后获得过中国曲协授予的“德艺双馨”全国优秀会员和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此次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您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三次获得“德艺双馨”荣誉,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范军:三次获得荣誉分别在我艺术成长的不同时期,勉励着我向艺术的高峰迈进,每一次荣誉对我来说都是鞭策,激励着我要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服务。我将继续努力,不负“德艺双馨”这个称号,继续发挥我们曲艺轻骑兵“短、平、快”的作用,创作出更多让人民满意,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
02
中国文艺网:您怎么认识“德艺双馨”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做到“德艺双馨”?
范军:德,是文艺工作者立身处世之根。艺,是文艺工作者成就事业之本。“德艺双馨”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永恒追求。由此我想起了我的恩师常香玉先生的三句话:第一句是“演戏最重要的是精、气、神”,这“精、气、神”,就是一种精神。无论是演戏还是做人,都要有这种精神;第二句是“戏比天大”,文艺工作者要视艺术为生命;第三句是“人民亲爹娘,乡亲是好朋友”,视人民为父母的艺术家,必然会尽心竭力地为人民服务。常香玉先生的三句话为我们诠释了“德艺双馨”的内涵。作为常香玉先生的弟子,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不仅要传承恩师的精神,更要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03
中国文艺网:用老艺术家们的评价来说,您是一位“多面手、多功能的演员”。您将曲艺融入到话剧创作和表演当中去,在这种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吗?
范军:作为一名曲艺工作者,生逢伟大时代,我一直坚持守正创新,拓展曲艺的表现形式,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曲艺的新境界。我们一直在把曲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近年来我们将曲艺和话剧创新融合,打造“中原人文精神三部曲”方言剧《老汤》《老街》《老家》。第一部推出的就是方言剧《老汤》,《老汤》通过轻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当初创作时也是困难重重。我们的曲艺演员都是唱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说相声、唱快书的,都是第一次参与这种曲艺和话剧融合的剧目。导演给我们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表演体系,训练大家的形体语言,让我们的曲艺演员在表演上有了升华。特别是我饰演的罗小船这个人物,通过一个老破棉袄一披一拖,来展示青年罗小船和暮年罗小船的不同,六十年的光阴自然转换,也丰富了我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04
中国文艺网:多年来您一直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您本身也身兼十余个公益事业形象大使,在参与公益事业的过程中您最深刻的感触是什么?
范军:作为公众人物,我们的荣誉来自人民,我们的鲜花和掌声都是人民给予的。作为一名在党的培育下,受老百姓喜爱的文艺工作者,要积极的回报社会,回报人民,更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践行公益使命。多年来,我多次参加“希望工程”、“扶孤救残”、“捐资助教”、“抗洪救灾”等为主题的募捐、义演活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郑州 7·20 暴雨应急救灾期间,我也到一线慰问辛苦的疫情防控工作者和抗洪英雄们。我希望能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为公益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05
中国文艺网:去年以来,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您怎么理解“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范军: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无德莫谈艺,文艺作品要传递正面导向,离不开背后的创作者。反之,如果文艺工作者德行不端,那文艺创作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艺不可分,立艺先立德。文艺工作者往往享有高曝光率、高知名度,更应该充分敬畏艺术与观众,不断打磨专业技能、提升自我修养,力求成为弘扬正能量的榜样。追求艺能精进,追求才情交融,更追求播撒与弘扬先进文化,塑造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引领社会的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