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彩画是一种古老的绘画技法。用蛋黄或蛋青调和颜料绘成的画。多画在敷有石膏表面的画板上。盛行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为画家重要的绘画技巧。蛋彩运用在壁画上称为湿壁画,有不易剥落,不易龟裂,色彩鲜明而保持长久的特点。蛋彩的调配和绘制程序技巧复杂,配方很多。不同配方、使用方法和表现效果亦各有特色。蛋彩多为透明颜料,制作时须由浅及深,先明后暗。石膏底子吸水性强,通常多以小笔点染。文艺复兴时代曾获得辉煌成就,到16世纪后,逐渐被油画取代。
其配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用全蛋:挑去蛋黄的薄膜和蛋胚后,将蛋放入瓶中摇晃至均匀,加上色料,调水。
2 用蛋黄:将蛋白和蛋黄分开,去除薄膜和蛋胚,蛋黄直接和色料相混,视需要调水。可加醋(可杀菌并加强流动性)但是注意其酸性可能会使某些色彩变质(如群青色)。水分在颜料中会逐渐蒸发,而油质的氧化则会缓慢进行。
3 用蛋白:蛋白使用前必需使它完全成为流动的液态,所以将其打成白沫后用微湿的海绵吸收,再挤出在盘内。反复数次后就成为液态。在光线作用下,它随着时间变得不溶于水,但这种韧性用于绘画的效果平平。 配制好的蛋彩多在平实干燥的木板上敷以石膏涂料并打磨平整后作画。蛋彩颜料透明,作画须由浅及深、由淡及浓、先明后暗、薄施厚涂等,均有严格的程序。由因画板上涂有吸水性能强的石膏,作画时须小笔点染、重叠交织,切忌大笔挥洒。 画完后须放在干燥处保存,并进行打蜡和磨光处理,以防霉变,因蛋彩画中有蛋黄或蛋青,常常因变质而发出臭味。 用蛋彩法画的壁画称为湿壁画,有不剥落、不龟裂、保存长久的特点。蛋彩画最初在古埃及墓室壁画中使用,后由罗马帝国传入欧洲,到文艺复兴时趋于盛行,当时的著名画家如:乔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提香等都曾用蛋彩画进行创作。16世纪后随着油画的兴起而逐渐消失,但20世纪后在西方又再度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