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资讯

非遗后时代民间文化的传承

时间:2013年06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侯仰军
0

  冯骥才、罗杨、曹保明等出席“呵护传承人 关注守望者”研讨会,探索—— 

 

“呵护传承人 关注守望者——非遗后时代民间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研讨会在北京首都大酒店举行 莫保平 摄 

  在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前夕,由中国民协主办的“呵护传承人 关注守望者——非遗后时代民间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研讨会于6月6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全文见本版)。会议的主题是倾听传承人心声,关注传承人命运。

  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每时每刻都在传承、创造、丰富着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他们智慧超群,技艺高超,活跃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由于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遵循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都可能灌注着民间文化的血脉,承载着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正确对待这些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和他们所倾情的伟大事业,是正在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9年来,特别是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民间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中国民协为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确保民间文化传承沿着健康规范、科学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行,做了大量工作。

  研讨会上,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人代表和中国民间文化传承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民间文化传承人近年来的传承状况,遇到了哪些问题与困惑;如何保护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在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研讨会由中国民协副主席潘鲁生主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作主旨发言。

  冯骥才说,政府的管理是第一位的,因为政府是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文化遗产在政府的手里,不在任何专家手里;要把非遗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结合起来,村落才是非遗的文化空间,它的土壤,它的生态;不要把非遗引向市场,科学管理非常重要;非遗的专家不是书斋学者,应该永远是田野专家;传承人要有承担,要有责任感。

  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人代表刘则亭、赵兴寿、杨正江和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化传承研究保护的专家学者曹保明、刘晔原、巴莫曲布嫫等作了典型发言。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协的负责人、民间文化传承人代表、专家学者、首都各大媒体的记者100余人出席会议。

  保护好非遗传承人实现民间文化永续传承

  □ 李 屹(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民间文化传承人剪影

  在中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来自全国民间文艺界的朋友们相聚一堂,共同探讨非遗后时代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话题。在此,我代表中国文联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来自民间文化创造与传承第一线的传承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日益深入人心,我国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如果说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生动、最丰富、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那么,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基本保障和生力军。为确保民间文化传承沿着健康规范、科学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行,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组织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深入田野,扎根基层,积极开展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资源,充分发挥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主导作用,是实现民间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

  传承民间文化遗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保护好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能使民间文化遗产永续传承。因此,对民间文化的保护首先要落实到对传承人的保护上。今天到会的传承人涉及众多民间艺术门类,是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希望所在。你们既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同时也是民间文化成果的享有者。你们的每一个姿态、每一种腔调、每一个表现手法都传续着民间文化的血脉,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述说着从古至今的动人故事。保护好作为民间文化“活化石”的传承人,支持你们所倾情的事业,是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责任。

  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作为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学术中坚,以冯骥才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当代中国民间文艺界专家学者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抢救保护优秀民间文化中发挥着学术引领的重要作用。在今天的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和传承人将就近年来民间文化的传承状况、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倾心对话;就怎样保护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合法权益探寻出路;就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等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相信会有许多新思路、新思考、新经验和新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传承人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同志们,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和快速消失的珍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做好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复杂而具体的课题,既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经验,也需要通过不断深入的学术探讨加以理论引领。希望大家脚踏实地,群策群力,努力把民间文化传承人保护的理论探索和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为民间文化传承人办实事、做好事,不断提高民间文化传承人保护工作的整体科学水平和工作能力,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非遗后时代?传承仍然让人充满忧虑

  □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今年的6月8日是国家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们的传承人,也就是我们文化的持有者、研究者,还有我们民间文艺的工作者,大家共同来研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十多年来我们在田野做了大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它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运。

  我们所有人的目光今天一定都集中在了传承人的身上,传承人是非遗的主体,非遗的主人,更是文化的主人。没有传承人一切都是空谈,因为传承人决定了传承,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传承人。我们的非遗怎么样,就看传承人怎么样,传承人如果状态好,我们的非遗状态就好;如果传承人不干了,比如说某一位老的传承人去世了,离开了我们,就把一大片文化带走了,我们国家名录就会有一页是空白的。所以我们的传承人和传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直接。

  今天我们通过跟几位杰出传承人的对话、交流,让我们了解和认知了传承人目前的状况,看到了当下文化传承的艰难状态,感受到我们文化的疼痛。这些问题是怎么发生的,根由是什么?我们要寻找办法帮助和支持传承人,使之良好、顺畅地传承,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也是我们当下的任务。

  在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这样一个巨大的冲击下,我觉得我们的非遗全面濒危,以下几个原因值得注意。

  第一,村落的消失。村落消失以后,大量的农村劳力进城,造成了村落空巢。去年我到一些地方去看,发现很多村落基本上人都走光了。当你进入到屋子里面,发现做饭的东西还在,都不带了,家全搬到城里去了。传统的文化和传统的生活就是这样迅速地瓦解了。

  第二,传人离开本土。代表性的传承人还好一点,传承人不完全有代表性,代表性的是极少数的。大量的传承人,是个人传承。他身怀技艺,离开本土,到城市里面,在市场或者旅游景点谋求生路。到了市场以后,他的作品一定要符合市场的需要,市场对作品的要求一定是利益最大化,因此他的作品一定产生了文化上的变异,比如用机器取代了手工,这给传承带来了很大问题,使非遗面临着新的消亡。

  第三,个人传承的脆弱性。代表性的传承人一旦被认定,原来他所属的那个团体的传承,就转变成个人的传承,这种单线传承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特别脆弱,成败存亡实际上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四,不少政府对于文化遗产的意义不明,不承担对于非遗的管理和帮助。我想这是一个挺大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官员的文化政绩化。文化政绩化和文化商业化是非遗的两个最致命的问题,我觉得文化界应该做一点文化批评,因为这是涉及国家价值观的大问题。

  第五,专家缺位。我们的民间文化是在各自封闭的地域空间里面生成的,因此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而文化的持有者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文化的价值,这样就需要具有广泛眼光和科学标准的专家帮助他们。可是我们的学者本来就少,还普遍存在着专家和文化遗产的疏离。可以说国家认定的1219项非遗,绝大部分是没有专家的,传承人只能自己摸索,要不然就跟着市场走。

  以上各方面的因素都给非遗带来巨大的困难,我觉得非遗在今天,特别是在非遗后时代仍然让人充满忧虑。民间文化本来就是自生自灭,但是如果要任其自生自灭,最终绝大部分一定会烟消云散。现在怎么办?

  第一,政府管理是第一位的。政府是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文化遗产是在政府手里,不在任何专家手里。学者要保护一个历史建筑,能将门把手保护好都算本事,因为政府要拆一个晚上就拆了。政府要保护,你要拆还不行。

  第二,要把非遗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结合起来。目前,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国家已经启动了,去年4月份,国务院决定由住房建设部牵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一起,四部局联合,对于全国的传统村落进行调查认定,然后实施保护。在这个认定的过程中,第一批已经公布了646个传统村落,我们提出国家非遗所在的传统村落,一定要在保护范围之内。有国家非遗的村落一定要保护住,这样就保护了这个村落的文化空间,它的土壤,它的生态。

  第三,政府不要把非遗引向市场。我特别反对文化遗产开发这个词,联合国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叫“合理利用”,日本叫“活路”,我不知道这个词,还得研究,但是日本人、韩国人做得不错,他们的传承人也特别认真,有高度的责任感。

  第四,非遗的专家永远是田野的专家。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我们的书桌要搬到田野去,专家要永远和传承人站在一起。

  第五,传承人要有承担,要有责任感。国家确定了代表性的传承人,它不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让你成为一个国家历史财富的代表,而且也给了你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传承好它的义务。

  在今天这样一个日子里,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自觉,这个传承是一个集体的传承,是一个共同的传承,它不仅仅是传承人的传承,也不仅仅是专家应该做的事,而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情感和责任,把这些非常美好的东西传给后人,让后人认知,让历史的财富能够成为我们未来的财富。

  ﹃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助力民间艺人成长

  罗杨(左一)与杭州市文联主席陈一辉(右二)参观吴松江(左二)石雕艺术作品《江南民居系列》

  5月31日,“大雅属于自然,真情归于淳朴”吴松江石雕艺术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出席展览,并对“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及吴松江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自2008年以来,杭州市文联实施了“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逐渐形成了以抓人才培养促精品创作,以精品创作加快人才成长的工作思路,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得主、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吴松江成为首批入选的民间艺术家。

  吴松江的青田石雕作品深受人们喜爱。本次展览作为其首次个展,共展出作品89件,以传统村落为题材的《江南民居系列》尤其引人注目。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