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资讯

民间遗产的“活态”岭南文化的载体

时间:2013年05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例

民间遗产的“活态” 岭南文化的载体——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范和村巡礼

    2012年1月16日范和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2年11月29日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范和村地处稔平半岛西北端,大亚湾畔,背靠莲花山脉狮头岭,因地处港湾上游平原冲积地,是贯通潮汕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海陆要地,交通便利,历来商贸十分活跃。这些年来,蕴含文化精髓的历史建筑走向日渐湮灭的不归路,有识之士的扼腕叹息时常可闻。古巷、古村、古居、古庙、古桥……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弥足珍贵的丰厚遗产。

  范和名胜

  范和是个胜迹繁多的地方。敬神树庙,崇宗拜祠,族居建围,功名立匾,逢水搭桥,涌泉砌井。数百年来,造化的恩赐,勤劳的双手,装扮着村庄的容颜,为这一方土地增添了灿若繁星的岁月痕迹。

  范和依山而建,范和人将那座后山亲切地称呼为“山顶”,其形状仿佛一只形态可掬的小猪,故又名“猪山”。范和人素来视山顶为圣地,为了避免抢占风水和损毁山体,遂在山的周围兴建了不少神庙,城隍庙、玄帝宫、文昌宫、谭公祖庙、将军庙应运而生。

  除此之外,范和同时作为一个海边渔村,也建有一些祭祀妈祖的庙宇,这不单是因为先人多来自福建沿海,更在于对海洋文化中的海神崇拜。范和是客家文化与福佬文化的交汇之所,如果说客家文化的集中展示是围屋建筑,那么福佬文化的主要体现,则是散落在村中的四大妈祖庙——烈圣宫、凤凰池妈宫、天后宫(又称众神妈庙)、大路街妈庙。

  另外,在稍远的石门山上,建有祀奉仙姑的雷鸣庵,因极为灵验而远近驰名。

  范和至今仍很好地保存着3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分别是城隍庙戏台、水仙爷戏台和妈前戏台,3座古戏台分布村中东、北、南三地,呈三角形。

  每逢年节或庙宇酬神的特定日子,戏台都有戏剧演出。演出剧种不尽相同,有粤剧、潮剧、白字戏等。

  古戏台除了演戏外,在解放初期土改期间,曾充当过开会的场所。因戏台的台基内部为空心,上部铺设木板,在1943年范和沦陷时,村民就藏身于古戏台台基内部空心处,古戏台又成了当时村民逃避日军的避难所。

  由于村中有3个戏台,村人也非常喜欢看戏,在20世纪50年代,村中出现了由村民自行组建的粤剧团、潮剧团和白字剧团。

  范和历史最为久远的妈祖庙

  凤凰池妈宫

  凤凰池妈宫,又称溪坝妈。由于神灵十分灵验,连游手好闲之辈也能得到好处,遂也被称为“贼妈”。

  庙宇最早建在新厝,后来被洪水冲毁,神像随着水流漂到巽寮的凤凰池边。当地人发现神像卡在岸边的石缝里,本想把神像取出来,但不管怎么弄都不成功,只好在原地烧香叩拜。由于灵验,当地人便在原址建起一座小庙,称“凤凰池妈宫”,引得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

  一次,一批范和人前来求福,无意间发现大殿供奉的竟然是被供水冲走的范和溪坝妈神像,范和村民强烈要求把神像请回,巽寮人却心有不甘,于是双方发生争执。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各自供奉半年,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妈祖神像从巽寮请回范和,冬至前农历十月十五日由范和送回巽寮。从巽寮请回妈祖神像后,村民先是在溪坝地方搭一间小木庙供奉,木庙可以灵活拆迁,农历五月初二前搭好迎等,冬至前送回后即把木庙拆除。

  没有城隍的城隍庙

  城隍祖庙

  在范和这个从未有“城”这个概念的海边村庄里,由当时的四大乡绅陈氏、郭氏、王氏、高氏倡议集资,在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前后,建了一座城隍庙。

  城隍庙布局规整,结构精妙,兼具广式和潮式的建筑风格。门楼两侧塾台展现广府格调,而前壁造型精美、色泽鲜艳的人物山水画和分布于殿宇屋脊的嵌瓷装饰,则是潮式特色工艺的缩影。整座建筑由前殿、后殿组成,前殿上方悬挂的“为善最乐”横匾,是明朝时普遍流行的城隍用语。庙堂大柱上悬挂的一对楹联,传说是驻饭罗冈的平政巡检司官员所撰,上联为“淫人妻女,占人田房,欺人鳏寡孤独,这样凶徒,任尔烧香也无益”,下联为“孝於父母,友於兄弟,和於族党邻里,若个善士,见我不拜又何妨”。庙宇左侧连着闲馆,是村中族老商议大事的地方。

  正殿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及十殿阎王等塑像,庙门的左边安放一位“劝善大师”的牌位和塑像。传说这位劝善大师是城隍庙里的庙祝,为保全村安宁而舍身,村人感念其恩,特为其在城隍庙里设立牌位世代供奉。

  民间传说,为这里平添了神秘色彩

  谭公祖庙

  谭公是惠东本土最富盛名的神灵,是一个传奇人物,在惠东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神话故事,如“火烧脚骨”、“篓草千担”、“翻肚洗缸”、“稔叶变鱼”、“杯茶扑火”等。传说他3岁时父母双亡,他只好随外婆到麦田村牧牛,后经太上老君点化,到8岁时已能呼风唤雨、伏龙驯虎。神通广大的他,13岁时在九龙峰下仙逝,此后还经常显灵,为百姓救苦解难。这些传说引起后人对谭公的无限崇拜。

  世人公认的谭公庙源头位于惠东县平山九龙峰的谭公祖庙,九龙峰云蒸霞蔚,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泉水铮铮,如同蓬莱仙境。范和谭公祖庙的香火,相传是在清末光绪年间,因为村中年景不好,牛瘟传播,村民千方百计从九龙峰引入的。初时,谭公香火只是寄放于山顶五谷帝庙中,后来,五谷帝庙被平毁,直至1986年,村中信众在山顶重建一庙,取名“谭公祖庙”,庙内遵照旧例,供奉五谷帝及谭公祖庙。2000年大兴土木,对谭公祖庙进行扩建,方形成现今堂皇庄重的谭公祖庙。

  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水仙爷戏台

  范和村的戏剧文化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据考察,范和村有3个建于清末年间的古戏台,分别是水仙爷戏台、妈前戏台和城隍庙戏台。一个村子能保存3座戏台,即便是在盛行祭祀戏剧之风的粤东地区也实属罕见。

  3座古戏台之中当数水仙爷戏台历史最为悠久。水仙爷戏台建于清代道光十一年(1831年),与水仙爷宫正对约相距30米。戏台为砖木结构,布瓦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正脊中部置宝葫芦。戏台作敞开式,台高0.9米,面宽7.8米,进深10.6米。台边用青麻石砌筑,内铺木地板,前为戏台,后为更衣室,中间用木板隔开,两侧有拱形门通往后台,后墙中部开一圆形窗,前檐柱为四角石柱,上置抬梁式木构架,栋梁有纪年。20世纪50年代,当地村民在戏台左右两侧各建一间房屋,与戏台形成一字排开,戏台被夹在中间。至今仍维持着这个格局。每逢农历十月初十前后,都有戏班登台演出。

  到村中看大戏,在四通八达的巷弄中穿梭

  妈前戏台

  妈前戏台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坐西南向东北,立面近似正方形,为砖木结构,布瓦歇山顶,正脊中部置一宝瓶,绿琉璃剪边。戏台中墙开一圆形窗,两侧各有一个通往后台的拱形门,拱门上方分别横书“吟风”、“弄月”。前檐柱为四方石柱,前金柱为八角石柱,后金柱为圆木柱,两金柱之间上置抬梁式木结构,有明显的“三载五木瓜”潮式风格,栋梁有纪年,记载了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的详细时间。戏台前方是看戏的广场,正面遥对烈圣宫。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村民必请各大戏班来此献演。

  每逢年节或庙宇酬神的特定日子,戏台都有戏剧演出。演出剧种不尽相同,有粤剧、潮剧、白字戏等。遇上盛大的醮会,如十年一届的谭公醮会、五年一届的仙姑醮会时,村中的三座古戏台会同时开。一入夜,戏台周边灯火通明,台上锣鼓喧腾,乐曲飘扬,台下人头攒动,商贩吆喝。据说在清道光年间,一场城隍庙会大戏,观众不乏男女老幼,还有商贩小摊充斥其间,热闹非凡。

凤凰池妈宫

城隍祖庙

谭公庙

水仙爷古戏台

妈前古戏台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