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军旅文艺

对话《我的故乡晋察冀》总制片人兼总编剧周振天

时间:2013年07月01日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 璇

  这是一段军民并肩浴血御敌的抗战历史,这是一曲群众路线伟力无穷的荧屏赞歌。2013年6月5日至15日,由河北省委宣传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河北省电视台和河北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手打造的40集电视连续剧《我的故乡晋察冀》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火热播映,收视一路飘红。6月21日,在该剧的专家研讨会上,十余位党史研究和文艺理论专家对其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创作态度和讴歌战争年代密切的党群关系、军民鱼水深情的深刻主题,给予了高度赞扬;来自革命老区河北阜平县的人民群众更是将其誉为“重现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教材”—— 树高千尺离不开根

——对话电视连续剧《我的故乡晋察冀》总制片人兼总编剧周振天 

  记者:在专家研讨会上,公布的央视全国网晚间电视剧收视数据显示:《我的故乡晋察冀》自开播以来,收视率及市场份额始终高居前三;与会专家、老区群众和广大网友也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取得市场和口碑的“双赢”,您的秘诀是什么?

  周振天:抗日战争辉煌又惨烈的史实,本身就充满着大生大死、大爱大恨的情感因素。敌我之间的博弈,也不乏错综复杂、神秘诡谲的故事。所谓“秘诀”,就是扎扎实实的深入采访,认真读史,让自己的情感和创作思维尽可能地进入你所要叙述的那个年代,尽可能地贴近你要刻画的人物。到了人物在脑海里呼之欲出、故事酝酿烂熟于心的时候,剧本也就一气呵成了。我坚信,人物、故事、细节,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观众。与此同时,剧本的叙事角度和人物设计也是需要做缜密和精心设计的。我没有从宏观角度叙述晋察冀的抗日史实,而是从保定山货店出身的耿三七若干带有喜感的人生偶然中,道出了那个时代晋察冀老百姓跟着共产党打日本、求解放的必然。我认为,写好一个富有人情味、接地气,但也有性格缺憾的人物,是会有观众缘的。

  记者:在近年来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中,也有不少展现纷飞战火中鱼水情深的,但像《我的故乡晋察冀》这样将其作为拍摄的重中之重是不多见的。所以有专家称,这部剧看似讲战争,实则谈思想,您这样做有什么深刻的思考?

  周振天:这些年来抗日题材的影视剧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怎样才能给观众奉献出一部与众不同的抗战剧作呢?创作伊始,战争年代我们党、军队与晋察冀老百姓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生动鲜活的事例一直在我心中翻滚,如果把这部作品只是写成与日寇打打杀杀的“行活儿”,实在对不住我采访过的那些先辈,对不起那些为保卫老百姓或是为掩护八路军而壮烈牺牲的英烈。

  一直以来,我们党都在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就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给予我创作本剧很深刻的启示。

  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克罗齐认为,在文艺家的笔下,历史是活的历史,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我就是希冀以这部作品来形象叙述我们党、军队与老百姓曾经有着怎样相濡以沫、同甘苦共命运的血肉联系,并且把这一主题作为这部剧的总底蕴。总之,我是期望让这些年已经被边缘化或是几乎被遗忘的历史活起来,成为当下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面“正衣冠”的镜鉴,成为能够永远传承下去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种动力。

  记者:当前,全党正在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的故乡晋察冀》适逢此时热播全国引发热议,并被誉为“一部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动教材”,您认为这是一种机缘巧合吗?

  周振天: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我当然不会知道“十八大”之后的今天,党中央决定开展扎实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我的故乡晋察冀》播出时间上来说,确实是一种巧合。作为一名军旅剧作者,我与大多数同行一样,过往每一部涉及党史、战争、军旅题材的作品都毫无例外地要涉及这方面的话题。像《李大钊》《潮起潮落》《洪湖赤卫队》《我的青春在延安》,还有正在拍摄的《亚丁湾的月亮》等,设想如果剧中没有党群关系、军民关系的描述和刻画,我们笔下的党组织、军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战斗精神岂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从这个角度来说,用“因缘”来解释比较恰当。

  记者:看《我的故乡晋察冀》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什么时候我们也不能忘记——“树高千尺离不开根”。那么,您和您的主创团队是否也希望借助这部作品为老区做点什么呢?

  周振天:在专家研讨会上,阜平县委宣传部部长袁玉璀这样说道:《我的故乡晋察冀》的播出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全县掀起了收视热潮。阜平人在剧里看到老辈人打鬼子的情景,重温了战争年代共产党与老百姓相濡以沫的鱼水深情,特别的亲切。剧里的故事情节成为街头巷尾和网上热议的话题。一些在晋察冀战斗过的老战士,对剧中“老百姓就是咱的东家,我们就是老百姓的伙计”“人民就是子弟兵的根”“今生今世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不会忘了是阜平人民养育了我们,是晋察冀人民的大恩大德,我们才有今天,你们的嘱托就是爹娘的嘱托,你们的期盼就是爹娘的期盼,你们放心,儿子们不会让爹娘失望的。”等台词更是感触良多。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无形中成为全县各级干部扶贫攻坚的一次思想总动员,成为重现党的群众路线、缅怀革命前辈的一部生动教材。

  袁部长说的观众反映,就是我们整个创作团队所期待的。

  记者:近年来,抗战“神剧”、抗战“雷剧”、抗战“闹剧”在荧屏你方唱罢我登场,深为广大观众诟病,而《我的故乡晋察冀》也加入了谍战、仇杀、无间道等许多商业剧元素,您是否担心过如此一来,自己的作品也会被贴上“神剧”的标签?

  周振天:观众用“神”字来形容某些雷人抗日电视剧实际上是辛辣的反讽。事实上战争本身就充满神奇、神秘。长征时的“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抗日战争时的冀中“地道战”“奇袭阳明堡飞机场”、抗美援朝时的“炸不烂的志愿军钢铁运输线”等等,都称得上“神奇”二字。神奇的战争叙述与雷人的“神剧”完全是两回事。如果剧作者能够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实抱有起码的敬畏,深入挖掘抗日战争中各种神奇的故事和细节,而不是闭门造车、任意编造,是完全可以创作出既有思想性又有商业效益的好作品的。

  记者:那么,顶着“抗战剧风波”逆势而行大获成功,获得“严肃正派的主旋律电视剧”“真诚态度重新定义‘抗战剧’”等高度评价,您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与众多创作者分享?

  周振天:20多年前写电视连续剧《李大钊》,李大钊书写的一副对联至今令我刻骨铭心:“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觉得用这副对联作为我们这些职业“电视人”的座右铭是很合适的。这个“道义”是什么?我认为,那就是在为千百万电视观众娱乐服务的同时,努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乃至人类文明的一切精华;真实反映老百姓对社会公正的迫切追求,对于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等等。作品在央视播出,哪怕就是1个百分点,就意味近1000万人在看自己的作品,真可谓影响巨大啊。我们创作电视剧,应当坚持应有的、起码的职业操守,不能端出了似乎是一盘视觉盛宴,一“化验”,里面却含有“三聚氰胺”或是什么“苏丹红”。诚然,电视剧是一种大众娱乐艺术,但同时也应当具有一种文化自觉,应当让观众在我们的作品中形象而具体地感受我们历史里存在的源远流长、润化万物、不可磨灭的精神软实力,从而激发内心的荣耀感,进而形成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用以滋养我们的观众,使之有更自豪的文化归属感。

  我觉得,无论世道人心怎样变化无常,无论道德底线怎样一次又一次地被猛烈冲击,无论戴上时尚桂冠的横流物欲怎样来势汹汹,无论在利益驱动下那些肆意膨化的低俗、庸俗的展现怎样大行其道、怎样覆盖和蚕食艺术道德标准,我们这些电视剧剧作者们,应当时刻持守一个念想,那就是我们究竟想给后代子孙们描绘怎样的一个未来世界?给那些精神、文化、知识都嗷嗷待哺的孩子们营造出怎样一块道德土壤?为电视机前的孩子们的未来着想,我想这是军旅剧作者乃至整个电视剧从业者要做的最有良心、最得民心的事情。

专家关于该剧“群众路线”主题的评说

  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理论家):《我的故乡晋察冀》站在时代思维的高度,通过对晋察冀军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生命体验的真实再现,对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新的生动诠释。真正的群众路线不是站在群众之上,不是站在群众之外,更不是站在群众之后,你本来就是来自群众,你就是群众中的一员,你的生存方式、你的命运、你的家庭都是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这部电视剧有非常亲切和自豪的激情叙事,并以这种激情叙事,表现了晋察冀人民的巨大的历史主动性,对晋察冀根据地的革命传统精神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做了新的发现。该片来自生活,非常经得起推敲,许多精彩的艺术细节描写,都成为它的主题的重要支点。譬如那一把“豆选”的红小豆,被江岱云一直珍藏。不懂事的小阜平吃了一口那豆子,江岱云就忍不住给了孩子一巴掌;牺牲前,她又将那包“豆选”的红小豆子交给耿三七,让他带给阜平的老百姓,说自己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很是感人。

  王丹彦(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在这部戏的历史讲述中,相濡以沫的党群关系,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感人至深,特别是老区人民对共产党、八路军舍家舍命的支持给人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在近年来的抗日题材影视剧中,如此全景式地展现军民鱼水情的作品并不多见,我觉得是需要一边看一边品的。这部剧作运用精彩的视听语言,再次诠释出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没有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就没有新中国,但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这一深刻主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故乡晋察冀》堪称一部为民族铸魂、为人民写心、为历史立传的优秀剧作。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军事艺术评论家):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之所以能够打天下、得江山,万万离不开人民群众。但我们今天很多东西是走向自己的反面,一些人想的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自己牟私利。《我的故乡晋察冀》就是在用艺术作品,对今天敲响警钟: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但是丢掉也是很容易的,关键就在于民心。因此,我认为这个作品不仅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它所提供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启迪更值得探讨和思考。

  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社长兼总编):《我的故乡晋察冀》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其中许多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这些事件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蕴含着党、军队和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在里面。这种情感有着巨大的感召力,是我们应该永远继承弘扬的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当前,我们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的故乡晋察冀》就是在昭示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当时共产党的那种做法,我们将会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定会指日可待。

  张德祥(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河北省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我觉得,《我的故乡晋察冀》的剧名,核心就是两个字——“故乡”。人是要经常回故乡的,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我们的根。故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给我们力量的,给我们精神的地方,是我们的根所在。如果说看完这部电视剧,能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我们党、我们的军队的故乡在哪里,根在哪里,我觉得它就功莫大焉。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