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
大漆,又称中国漆,是人类认识并使用的第一种天然高分子涂料。大漆髹饰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它传递着中国文化的特有质感和温度,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漆,其实就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部流出的一种乳白色液体。最初漆液应该是单纯的天然漆,用来作为日用品的粘合剂、增固剂,以保护胎体。大漆涂层可以防虫、防水、防腐蚀,其材质的特别之处——耐久,是人们之所以要在这种材质上不计工本地精雕细琢的重要原因。大漆在空气中氧化后呈现暖黑色,能入漆的颜料有朱砂、银朱、赭石等,再加上运用泥银、泥金,镶嵌金属、螺钿、宝玉石等,使漆器最终成为像丝绸和瓷器一样闻名天下的中国文化名片,无论是在实用领域还是在装饰领域都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溯 源
中国是大漆髹饰的发祥地。大漆髹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积淀的追求极致的精神价值,成就了它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这种无与伦比的品质也是漆器制作虽然耗工繁巨,却在几千年不间断地得以传承的原因。
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先民开始使用朱色漆髹涂于木胎器物上。夏、商、西周及春秋出现用绿松石、蚌片、龟甲、石片、金属等镶嵌于漆器上。战国时中国实用漆器进入高峰期,以木、竹、陶、铜、皮、夹纻、骨、角等材料为胎骨的漆器,因质轻、色美、耐用成为生活用具首选。至秦汉,中国漆器产量增多、分布广泛,西汉已出现了千亩的大型漆园,各地市场“木器髹者千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漆艺发生了重要转折,实用地位渐被瓷器取代,向装饰功能转型。至隋唐,民族融合、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使漆器艺术更加璀璨光华。期间,漆器制作工艺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诸国。时至五代、宋、元时,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观念使漆器呈现精雅的面貌,制作考究,并在贸易和交流促进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中国漆器制造更加繁荣。由于皇室对漆器的青睐,明代宫廷作坊——果园厂对漆器制造采取集中方式由国家监管,汇聚了全国的精工巧匠,其生产的大量漆器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个高峰。特别是乾隆时期,百工炫巧争奇,雕漆、描金漆、填漆戗金、嵌螺钿、百宝嵌等工艺发展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地。清代晚期至民国,战乱频仍,国势衰颓,漆器制作业进入衰落时期。但在有些地方,制漆业仍在发展,如福建沈氏所制脱胎漆器,曾在万国博览会上获殊荣;北京继古斋、德诚局等作坊也独树一帜。新中国建立后,传统漆器制作先后在国家扶持下恢复生产,逐渐向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型。漆器不再只有装饰和日用的传统功能,也不再是换取外汇的工具,被赋予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新意义。
工 艺
一代代工匠的积累,使大漆髹饰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表现力。《髹饰录》将中国古代漆器的装饰工艺归纳为14类代表工艺:
一色漆——一色漆也称素髹、单色涂,指器物表里俱髹涂同一种颜色,或者一器表里异色,或者只是圈足异色的漆器,无装饰与花纹。
罩漆——罩漆是在色漆或描绘完工后,上面再罩透明漆。《髹饰录》中的罩朱漆、罩黄漆等可以归入罩漆类。
描漆——描漆包括用漆或者油调色描绘花纹。先秦以前,漆器均为描彩漆,汉代出现以油调色后,油彩的使用日渐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艳丽和丰富。
描金——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即在漆面上加描金花纹。
堆漆——堆漆是用漆、漆灰、胶灰等材料在漆胎上堆塑花纹,然后在堆塑的花纹上进行装饰。
填漆——填漆是在漆面上先刻好花纹,再用不同色漆填入,干后磨平如画。
雕填——雕填指用彩色花纹装饰漆面,花纹之上再加戗金。
螺钿——螺钿镶嵌是指用蚌、贝的外壳刻成图形或文字,根据画面需要镶嵌在器物表面,形成色彩熠熠、光滑绚丽的效果。
犀皮——犀皮,又称“虎皮漆”“菠萝漆”。其做法是:先在漆胎上做出高低不平的表面,上面逐层髹涂不同色漆,最后磨平,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
剔红——剔红是在漆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之后在漆上雕刻花纹。
剔犀——剔犀也叫“云雕”,是在漆胎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有规律地逐层髹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用刀斜剔出卷草、勾纹等不同的花纹,刀口断面清晰地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如行云流水,自然灵动。
款彩——款彩是在漆胎上抹灰,干后磨平,再按照纹样在漆地上深刻凹陷的花纹,可填漆色、油色,可撒色粉、贴金银箔。
戗金——戗金是在推光漆面上,用针尖或者刀锋镂划出纤细的花纹,然后在花纹内打上“金脚漆”,再将金银箔或者金银屑黏上而成为金色的花纹。
百宝嵌——百宝嵌是用螺钿和各种玉石、象牙、翡翠、宝石、珍珠、玛瑙、珊瑚、蜜蜡、沉香等珍贵材料镶嵌组成纹饰。
本版图片与文字均由国家图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