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影>资讯

以光影艺术弘扬京剧国粹、共襄传统文化

时间:2023年04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0

    《四郎探母》《红楼二尤》《群英会·借东风》《文姬归汉》4部京剧电影全国公映——

以光影艺术弘扬京剧国粹、共襄传统文化 

  “戏剧和电影是最接近的两种艺术形式。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记录下一段完整的戏曲动作,所以用电影艺术的形式来保留和传播传统京剧文化,是两种经典艺术具有生命力的互补。”在著名导演夏钢看来,用电影留存京剧经典的“京剧电影工程”,可以将当代最优秀的京剧艺术家、音乐家对国粹艺术的优质传承与艺术风采,通过影像留存的方式传播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在全球步入数字时代的今天,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文艺形式不仅没有走向没落,反而伴随不断创新的技术形式,开拓出愈发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营造出种种全新的“国风潮流”。在此背景下,4部经典京剧曲目《四郎探母》《红楼二尤》《群英会·借东风》《文姬归汉》也以电影艺术的方式焕发全新魅力,并于4月25日首次在全国范围进行公映。这不仅是“京剧电影工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展现,更是弘扬京剧国粹、共襄传统文化的一次合力创举。

  十年深耕探索,锤炼新京剧文化共识 

  2011年,“京剧电影工程”在大力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正式启动,一批当代优秀京剧艺术家和电影创作者投身其中,怀揣着对戏曲和京剧的敬畏之心,从电影艺术的创作视角出发,不断求新求变,以文化跨界、艺术共融的初心追求,充分发扬京剧艺术特点、展示传统戏曲魅力,让电影与京剧强强结合、双向奔赴,锤炼出诸如《龙凤呈祥》《霸王别姬》《贞观盛事》《赵氏孤儿》等一批经典京剧电影作品,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关注。

  历经多年技术探索与艺术融合,时至今日,“京剧电影工程”又迎来高光时刻。《四郎探母》《红楼二尤》《群英会·借东风》《文姬归汉》4部全新制作的京剧电影,以现代电影技术手段展现国粹魅力、以全新创作方式还原京剧韵味,吸引了京剧、电影行业从业者以及不少影迷的高度关注与热切期待。

  对此,出身梨园世家的导演马崇杰认为,“电影注重写实,戏曲侧重写意,两种艺术的结合相得益彰,而电影工业不断发展提高的制作技术,更为京剧舞台的向外延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边界”。他以自己执导的京剧电影《四郎探母》为例,其中十分经典的《坐宫》段落就既采用了京剧舞台的空间结构,搭建出部分场景;同时还采用了电影视效技术,在仅有几根柱子的摄影棚中搭建起一座辉煌宫殿,构建出京剧电影中的宏大场景,令观众能身临其境般感受杨四郎万里归途回到宋营时的真切心境。

  不仅如此,京剧还可借助电影银幕延展出剧场之外的内容空间,如演员在表演时抖动的衣袖、纵马疾驰时呼啸而过的风声,一些观众平时在剧院看戏时很难看见、听到并留意这些细节,而这些元素都能在京剧电影中以更具现场感和即视感的艺术表现形式留存于观众的眼里、心中。这种通过极具现代化的影像手法“重启”传统京剧艺术的跨界手段,不仅打破了年轻受众对京剧表现形式的固有认知,更以守正创新的方式传承京剧的魅力,让国粹艺术以更多维的新艺术表现手法,与年轻一代达成文化共识。

  传承国粹之魅,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 

  京剧为本,电影为用。在“京剧电影工程”不断发展的十余载中,四方精锐汇集力量,从梨园行的名角前辈到电影界的业内专家,经过文化艺术界多方通力合作与辛苦耕耘,京剧电影的艺术形式终于孵化出一批极具艺术魅力和民族风骨的经典作品。而这一探索磨合的过程,也是对京剧艺术自身的一次追本溯源。

  正如国家京剧院顾问、著名京剧演员赵书成所言,传统京剧中的一些经典剧目,因为最初文本没有严格的文学体系框架,多取材于民间口传心授的大众文化形式,所以容易在内容的最初传播时形成“以误传误”,并在后世形成偏离事实的“将错就错”。如在《四郎探母》里出现的一句唱腔“绑在那芭蕉树上”,至今已误传近两百年,其实故事原本发生在气候相对寒冷的北方地区,不可能生长芭蕉树,而在该剧目拍成京剧电影的过程中,经过专家学者们的深入考究后发现,所谓的“芭蕉树”应是“花镖柱”的误传。修正京剧剧目中的某些“瑕疵”,让传统国粹文化能以尽善尽美的方式登陆大银幕,不仅是京剧电影一马当先的文化使命,更是京剧艺术延续两百年璀璨历史的优化变革。

  在京剧电影的创作之外,作品的宣传发行也是一项艰巨任务。中影股份秉承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初心,对4部京剧电影的发行全力以赴,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广铺渠道,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惠民发行放映为主,辅以符合新时代年轻人需求的新媒体渠道,开展动态宣发,力促传承民族国粹之经典魅力,力争让更多观众见证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全新面貌,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