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聚焦

城镇化,开启文化产业新机遇

时间:2014年05月08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贺 陈 原 王 珏
0

  文化产业堪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展现出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究其原因,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为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2014年3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城市、集聚区和新型城镇。”文化产业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正在成为人们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电影票房爆发,彰显美好前景

  城镇化推动文化产业进入黄金期

  城市与乡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富集文化设施与文化空间,是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的中心。城镇数量的增多和非农人口的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世界经验看,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往往正是城市化加速推进期。美国出版、影视业在19、20世纪的大发展正是伴随着西进运动和二战后新一轮城市化而发生的。同样的历史正在今天的中国上演,电影业是典型代表。

  从2010年起,业界便惊呼: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黄金时代。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随后一路狂奔,130亿元、170亿元、200亿元,接连突破。截至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已达到217.67亿元,其中国产影片占据了近六成。城镇化所带来的二、三线城市影院建设热潮是中国电影井喷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地处中部的湖北省,2009年之前76个县只有两个县有电影院,武汉一地的电影票房占全省的86%,其他地区微乎其微。但随着城镇化加速,到2012年底,湖北已有42个县建成50家影院。全省票房随之一路走高。湖北银兴院线开发的潜江银兴影城2011年票房只有70万元,2012年猛增至404万元,到2013年全年超过700万元。湖北省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总经理陈敦亮说,长期以来,因为没有影院,县城居民的电影消费实际是被压抑的,但现在县城人口不断增长,观影需求非常强烈。

  据统计,2013年我国银幕总数达1.5万块,其中1/3是近两年新建的。全国县级城市新建影院已超过1000座,银幕数超过3000块。按照原国家广电总局的县级电影院建设计划,2013年实现中、东部地区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我国现有1580个县级行政区划,中小城市数量已达2160 个,随着城镇化政策的推进,这个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可以预计,在城镇数量增多、观影人口扩大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表现将更加惊艳。

  中国电影研究中心主任饶曙光说,城镇化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现在“估计得还不足,研究得还不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我们能跟上高科技,有效抓住中国城镇化,中国电影的市场能量和创作能量都是无限的。”

  增加就业,优化经济结构

  文化产业助力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关键是进城农民能否顺利就业。但随着每年进城农民数量高达850万人,我国城镇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实际在下降。据统计,近几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却只能得到70万到80万个就业岗位。新兴城镇急需找到新的产业增长点。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刘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成为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的一种现实选择。”刘涛说:“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实现城镇规模的扩大,经济收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维护和发展了文化多样性,使作为主体的人能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进而使整个社会结构实现转变。”

  相较于工业和农业,文化产业主要依赖的不是矿产资源,而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无污染、低投入、可持续的突出特点。在城镇化中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不但可以扩大就业,提升收入,更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以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镇化方面,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世界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不在美国好莱坞而在中国横店。从上世纪90年代导演谢晋拍摄电影《鸦片战争》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横店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共拍摄影视剧25000多部,占全国影视剧数量的1/3以上,2011年的影视收入达到33.7亿元。横店人均年收入由1975年的75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多元。从一个交通不便、资源短缺的山区小镇发展成每年拍摄上千部影视剧、为10多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的“影视之都”,横店传奇般的变化,生动地诠释着文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意义。

  山东省潍坊市历史上就以手工业闻名遐迩,嵌银漆器、风筝、核雕等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潍坊市已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全市从事工艺美术产业的人员达到2万多人,带动农村加工队伍10万多人。2011年,仅全市74家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就实现销售收入86.7亿元。

  云南丽江、浙江乌镇、上海周庄、山西平遥……这些传统农村小镇如今已是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源源不断的游客在欣赏特色鲜明的文化风情的同时,也为地方居民带来滚滚财源。2011年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已经占到云南省GDP的40%以上。“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好处就是方便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不用离土离乡就能就业增收。”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说,产业兴,则城镇兴,各地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防止城镇化中的“产业空洞化”。

  突破束缚,创新发展方式

  用文化产业打造城市软实力

  不过,文化产业目前尚未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文化产业要变成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GDP)3.4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文化制造业比重偏大,文化服务业比重有待提高的特征。就文化产业对就业贡献来看,我国有14个省的文化、体育、娱乐从业人员占当地就业人口的比重低于1%。

  “以往我们的城镇化过于重视经济、投资、土地,对文化、创意、服务业重视不够。城市缺乏文化特色,也缺乏对文化资源的积累、保护和开发。”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说,现实决定了我们不能再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老路,而要走新型城镇化的新路。他认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城镇化,“文化不能再滞后于其他领域,而要与其他领域齐头并进”。

  国务院2012年12月发布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支持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江苏昆山、浙江义乌、广东顺德等以工业闻名于世的中小城市如今都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昆山这个生产了全世界1/3笔记本电脑的电子之都实施“昆山设计推进计划”,每年投入3000万元至5000万元用于购买设计公司专业服务,提升自主品牌的设计能力,实现从“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的转变。义乌这座以小商品扬名世界的新兴城市从2006年开始举办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充分发挥小商品集散中心的优势,利用文化展会促进产业升级转型。2012年,该展会吸引了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的9万多参展商,实现展览成交额45.17亿元。文化产品博览会成为义乌的新名片。

  专家指出,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文化产业,还必须高度重视对新市民文化消费习惯的培育。当前,文化产业尚未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据统计,我国有19个省份年均不到1人次观赏艺术表演或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借阅。22个省份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低于5%,上海和北京的这一数值相对最高,也分别只是6.75%和6.45%。“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培养新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习惯,进而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巫志南说。

  随着城镇化规划的逐步推进,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正面对着一片发展的“蓝海”。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