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聚焦

传统村落不应在城镇化大潮中走向消亡

时间:2013年06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0

专家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指出

传统村落不应在城镇化大潮中走向消亡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之间减少了9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农村社会的瓦解是否势所必然?传统村落是否必然要消亡?对此,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6月4日在天津举办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上表示,尽管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农村劳动力的四分之三已经进入城市,但传统村落并不一定要走向消亡,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接续不断的极为重要的载体。

  李屹、董伟、李家俊、赵晖、马文辉、罗杨、陈志华、阮仪三、孔桂仪、刘锡诚、宋兆麟、向云驹、曹保明、潘鲁生、刘华等来自住建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大学、天津大学的人类学、民俗学、建筑学和遗产学的专家出席成立仪式,见证了这一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机构的成立,并在当天下午就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展开了深入研讨。

  学者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基本是农耕史,村落是最根本的生活家园与社会构成。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千姿百态的村落文化反映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与多样。然而,近30年来,村落日渐瓦解、空巢乃至消失,并日趋加速。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使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等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也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处于濒危境地,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天津大学副校长李家俊指出,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思考,城镇化可能会带来某些永远的遗憾。中国的民间文艺工作者最先意识到了这一点。2001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之初,中国民协就已经把古村落纳入抢救范围,中国民协和各省市民协在古村落保护方面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对此坦言,十几年来,古村落的保护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正如冯骥才所称,中国传统村落是“另一类的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完全是文化保护,而且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必须是整体性、活态的保护,需要跨部门、跨学科的通力合作。

  传统村落保护的转机出现在2011年9月。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冯骥才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出呼吁,为保护古村落再进一言:“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千姿百态的古村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数千年的兴衰嬗变中,原本多少,无从得知;在近30年前所未有的颠覆性的冲击下,保留多少,无人知晓。我们以糊里糊涂的状态进入当前快速城镇化的热潮中,20年前中国城市改造‘千城一面’的文化悲剧,很可能在中华大地的广大农村中再次上演。”为此,他希望国家考虑一个应对措施,请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组成包括建筑、人文、历史、非遗等领域人才的专家组,对现有古村落进行全面盘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法。

  冯骥才的这一呼吁很快得到了回应。2012年4月,国家决定由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并采用“传统村落”取代以往“古村落”的提法。2012年12月,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公布,共计646个。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特别指出:“科学规划村庄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建设强度,注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

  住建部村镇司司长赵晖说,这意味着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这只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如何保护、如何发展,村落内部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调查、修复以及建档,将是更加艰巨的任务。

  而这也正是中国民协和天津大学批准建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价值所在:科学推动历史上空前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给政府主管部门以必不可少的学术支持。据介绍,该中心的工作将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学术研究,从人类学、建筑学、民俗学、遗产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传统村落保护提供科学有效的学术支撑;二是建立档案,调查、搜集、整理传统村落的资料与文献,建立数据化档案;三是项目实践,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保护范例,制定保护标准与方法;四是推动交流,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反映传统村落现状,传播新观念新方法。“这将有助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从普查、记录、整理过渡到学术研究、理论思考及方法建构的更高阶段,为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合理的发展规划。”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说。

  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支撑,需要科技、建筑、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在冯骥才看来,这更需要一种守望文明的理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中紧迫而重大的时代性的任务,我们要把这副沉重的担子挑起来。传统村落不能在我们手里丢失,要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到先人所创造的文明的荣光。”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