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芭蕾舞团“试水”市场 首推全年演出季
    2010年04月01日      作者:王全兴       来源:

  

 
    中央芭蕾舞团将首次推出国内芭蕾舞演出市场的全年演出季。人们将欣赏到中芭保留剧目《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近年来原创剧目《牡丹亭》、引进剧目《奥涅金》等近150场演出,并有机会参加“走进芭蕾”公益活动、中芭与多国艺术家首次举办的工作坊等。

    这种对国外演出经营经验的借鉴,打破了中芭过去“一戏一宣传,一戏一运作”的旧模式,使剧团拥有一个整体的艺术创作理念和市场运营的空间,其目的就是培养芭蕾观众。众所周知,芭蕾市场在中国较小,虽然经过中芭、上芭、辽芭、广芭等几大芭蕾舞团体努力,但仍与欧美芭蕾发达国家观众比例相差甚远。

    推出全年演出季,确实面临很多阻力和问题。而这,恰恰是未来发展的临界点所在。比如全年演出季适合以“剧院”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而我国则主要以“剧团”为中心。欧美艺术演出市场历经上百年的经营,摸索出的发展模式是“剧院中心”制,即一个剧院下设一个歌剧院、一个芭蕾舞团、一个交响乐团。剧院全年演出约260场,其中歌剧160场,芭蕾100场;其他剩余的一个月时间用来经营当今世界最具特色和影响的舞团,因此他们演出的水平很高。与此同时,剧院每年拥有大量的来自政府与社会的财政支持,票价不高,充分体现出国家艺术殿堂的价值。

    而我国通常是剧团主体制,剧团下设演出剧院、交响乐团。其经营模式是剧团先争取到创作经费,然后开始创排节目、预定剧场进而安排上演时间,在这一档节目安排妥当之后,剧院才能考虑其它演出。这样一来,剧团很难作出一个中长期的计划,其有限的演出场次“填不满”下设剧场全年的演出需求。而剧场为了自己的生存,只有大部分时间对外出租,节目质量低而票价又过高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

    中芭借鉴“全年演出季”的经营模式,得益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如院线联盟、场团合一的出台给院团注入了新的活力。过去中芭到外地演出,必须通过与演出中介—剧场—票务公司—当地主管部门等进行沟通,才能完成。而现在只需要通过院线联盟,如保利院线,进行项目谈判,就可保证外地4—6个城市的巡演,极大地提高了经营效率、降低了演出成本。“场团合一”也是如此。过去中芭没有剧场时,要等剧场空档期才可安排演出,很难形成自己的演出季。现在有了天桥剧场,不仅增加演出场次,得以推出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全年演出季,于是观众想看中芭演出,就会自然地想到天桥剧场,这就充分体现了场团合一的巨大优势,培养观众的同时,也树立了“舞蹈特色剧场”的品牌。

    “桔生淮北为枳,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初次“试水”国际模式,将为中芭乃至国内芭蕾舞艺术的经营带来哪些经验还有待时间检验。如何将西方演艺市场的经验与我国文艺的特点与市场环境相融合,更有待于越来越多同道中人的摸索与打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