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对民族文化应抱有永恒不变的尊重
    2008年12月09日      作者:彭宽      来源:

  

  杨丽萍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自幼酷爱舞蹈。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九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1992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3年,杨丽萍任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总编导及主演。2009年,编导并主演《云南映像》姊妹篇《云南的响声》,再获成功。

  不久前,在中国文联等单位举办的“献给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舞蹈精品演出”中,杨丽萍应邀演出了她的代表作品之一《月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从《雀之灵》到《云南映像》,舞蹈家杨丽萍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华丽篇章中,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她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始终贴近民间、深入生活的实践,以及由此创作出的一个个蕴涵着无穷艺术生命力的舞蹈作品,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日,杨丽萍与记者畅谈了30年来自己对舞蹈艺术的感悟。

  记者:很多观众对您早期的舞蹈创作印象最深的是《雀之灵》,而近期的作品则要数《云南映像》,那么在“献给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舞蹈精品演出”中,您为什么选择了《月光》?

  杨丽萍:《月光》现在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完整的独舞作品。很多观众对我早期的作品《雀之灵》印象深刻,《月光》是《雀之灵》之后的作品,同样运用的是傣族的舞蹈语汇。选择这个舞蹈,是因为它最开始是一个大型舞蹈演出中的一个小部分,当时只有两分多钟,后来不断补充完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曾选用过这个舞蹈,而它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是在《云南映像》之前。这个舞蹈第一次亮相就让大家耳目一新,因为那时候大部分的舞蹈还是反映工农兵、反映红军长征等题材的,这个舞蹈虽然很短,但它的舞蹈语汇和《雀之灵》是相通的,充分运用了女性身体的韵律,其意境和肢体语言在当时都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是很唯美很抒情的,所以当时很受欢迎。而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这个舞蹈不断打磨,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伟大的历程,这个作品的完善也算是跟着这个历程发展的。

  记者:您在30年的舞蹈创作中,一直喜欢打破常规,从《雀之灵》里面傣族舞蹈语汇的提炼和创新,到《云南映像》里第一次把真正的农民演员推上舞台,我觉得您始终没有被既定的规则所束缚,很喜欢挑战和创新,您这种勇气是从哪里来的?

  杨丽萍:我从小生活在大山里面,民族文化给了我独特的审美角度和体验,从早期的《雀之灵》到近期的《云南映像》、《藏谜》,都是从民间歌舞、民间文化里面提炼出来的,也都是隐藏在我自己内心里面很长时间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对民族文化积淀的呈现。一旦有了机会,有了宽松的环境和合适的时间,它就要迸发出来。改革开放给了艺术创作、创新的良好环境,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大好时机,艺术家对文化的认知、感受,以及由此得到的创作灵感,都可以自由地去实验。我正好碰到这个历史时机,我觉得很幸运。我是1971年进入云南西双版纳歌舞团的,自从参加工作后,我的努力很快就使我得到赞赏、鼓励。我觉得自己在艺术上的发展非常和谐,能够把自己想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自由地用肢体表现出来,这是非常美好的感觉。如果没有走专业舞蹈这条路,我想自己也一定会是一个民间文化的传承者。民间歌舞是不会停止发展的,每一个舞蹈工作者其实都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在生活中推进民间艺术,抒发和传递心中美好的感受。

  记者:现在说起您的名字,就不能不提到舞蹈的“原生态”概念,但您最初的舞蹈作品,似乎都是很唯美很雅致的,从“雅”到“俗”,您如何看待您的艺术发展道路?

  杨丽萍:最早我是自己给自己编舞,当然要尽力发挥自己身体的特长,早期的《雀之灵》、最初的《月光》,确实是很雅的,以致还有人给我“舞蹈女神”这样的称呼,但我觉得还是要突破。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的向往比以往更强烈,而舞蹈原本就是对生命的歌颂,对生活的歌颂,是很有生命力和精神能量的,所以我最后回归到了舞蹈原本的那个点上,这是后来《云南映像》产生影响的原因。“原生态”就是真实地反映生活状态,而启用农民演员最能展现真实的生活状态。我和农民演员在一起,有种“坠入凡间”的感觉。我找到了艺术的源头,而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不是远离民间,而是回归到最初的面貌,是一种升华。

  记者:改革开放给文艺工作者自由创作的大环境,对外来的文化也有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冲撞不可避免,舞蹈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而您这么多年来始终深入民间,整理民族歌舞,挖掘民族文化,您是怎么看待开放环境下的民族舞蹈或者是民族文化的?

  杨丽萍:祖辈传下来的民族歌舞是珍宝。我们的民族文化很丰富,而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帮着把它上面那层灰尘打掉,还原它本来的面目。我对那些一味标榜外来文化如何优秀的观点很不认同,我们没有必要去盲目崇洋。如果你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缺乏深深的情感,那你肯定会被外面那些五光十色的东西搞得眼花缭乱,对民族艺术如何发展就会产生迷惑。交流和有益的学习借鉴当然是好的,但艺术家要把自己的情感、认识,毫无杂念地表现出来,首先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抱有永恒不变的尊重。事实证明,认真地、充满感情地去从民族艺术中获取营养,你就能感染观众,你的作品就不是“拼盘”,不是应付,就能够呈现出民族艺术的真正本质。

  记者:30多年来的舞蹈从艺经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杨丽萍: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我觉得从事舞蹈生逢其时。30年里,舞蹈的好作品和优秀演员真的太多了,而现在又有很多年轻的优秀演员不断涌现出来了。我会继续努力。下一步我将做一个新的作品,内容是关于云南民间打击乐歌舞方面的。云南的打击乐和舞蹈密不可分,下雨的声音、鸟叫的声音、石头敲击的声音,老百姓都可以进行很有意思的模仿,这种模仿蕴涵着深厚的民间文化,是民间的智慧。它们的可听性、可看性非常强,在发掘的过程中,我始终享受着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