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首次设立终身成就奖 22名候选人名单公布
    2006年08月03日      作者:严 琴      来源:中国曲协

    根据中宣部《关于中国文联与各文艺家协会申报全国性文艺评奖项目的批复》和新修订的《中国曲艺牡丹奖章程》、《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细则》的相关规定,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首次设立终身成就奖。该类奖项用于奖励在曲艺艺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为中国曲艺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年龄在70周岁以上健在的曲艺家。按照相关评奖程序,截止至4月15日,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办公室共接到各推荐单位报送的、符合规定的候选人22名,评奖委员会将从中评选出10名杰出的曲艺家,在9月23日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晚会中授予终身成就奖。现将22名候选人名单和相关材料予以公布(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林青 男,1933年生,一级作曲。从事作曲,代表作有河南坠子《魂系南海》、大调曲子《骄杨挺拔》等。历任乐队队员、分队长、创作组长、艺术指导等职。现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1948年入伍,同年调入豫陕鄂军大文工团,1987年调入广州军区,长期从事部队音乐工作。出版有《于林青曲艺音乐作品选》、《于林青歌曲选》等书籍。理论研究专著有《曲艺音乐概论》、《音乐散论》、《音乐散论·续集》、《中国优秀歌曲百首赏析》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总政宣传部报送)

土  登 男,藏族,1934年生,一级演员。从事曲种藏语相声,代表作有《扎西巴热》、《责任》、《当今的见闻》等。历任拉萨市民族艺术团党支部书记、团长,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政协常委,拉萨市文联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文联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拉萨市民族艺术团名誉团长。1940年在拉萨市功德林寺当僧学经,学演藏戏。先后创作演出了节目近500个,其中90%以上担任主演。创作、改编格萨尔《门岭之战》、《卡岭之战》等8个片段,还创作表演藏语相声《扎西巴热》、《责任》等节目。3次荣获全国性表演一等奖,13次获西藏自治区创作、表演一等奖。由于在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发掘工作中成绩突出,被中国社科院、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民研会表彰并颁发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西藏曲协报送)

马  力 女,1935年生。从事曲种二人转,代表作有《给军属拜年》、《看花灯》等。历任二人转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曲协秘书长、副主席。现为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二人转专业教员、顾问。1948年参加革命,在辽南白山艺术学校学习,1949年先后调入辽宁省文工团、辽宁歌舞团。1956年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二人转《看花灯》并录制唱片。1973年后导演的二人转《画中人》、《看春花》、《攀亲家》、《太阳出来了》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并获奖。1989年担任辽宁省民间艺术团艺术指导,参加日本富山国际演剧节获四项大奖。在全国刊物发表论文十几篇,专著《二人转舞蹈》获辽宁省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奖。2000年获东北三省繁荣东北二人转特殊贡献奖。同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辽宁曲协报送)

马 季 男,1934年生,一级演员。从事曲种相声,代表作有《找舅舅》、《英雄小八路》、《五官争功》等。历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央广播说唱团团长等职。现为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顾问。1951年在北京市新华书店工作,爱好相声并积极参加业余表演。后拜侯宝林为师。1956年调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新的相声演员。同年创作演出了处女作《打篮球》。善于创作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创作并表演传统及新作品近300段,其中《打电话》、《画像》、《新桃花源记》等先后拍成电影。出版有相声选《登山英雄赞》、《马季相声选》和专著《相声艺术漫谈》等。曾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之首。1989年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报送)

王 肯 男, 1924年生,一级编剧。从事曲种二人转,代表作有《买菜卖菜》及专著《土野的美学》等。曾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现为吉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早年就读于东北大学和北京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二人转资料丛书14本,填补了二人转三百年来从无文字记载的空白。二人转专著《土野的美学》1990年获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二届长白山文艺奖优秀奖。论文《独特的我·你·他》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奖。整理改编的二人转曲目《杨八姐游春》、《二大妈探病》,演遍了东北三省,《杨八姐游春》还被译成英文本,成为哈佛大学教材。两次被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荣获吉林省长白山特别成就奖和吉林省世纪艺术金奖,首批享受政府津贴。    (吉林曲协报送) 

王怀德 男,满族,1933年生,二级编剧。从事曲种潞安鼓书等,代表作有《高崖红梅》、《雨后山村》等。历任65军文工团曲艺演员,山西省群众艺术馆艺术辅导室副主任,《晋阳文艺》曲艺编辑、编辑部负责人,山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为山西省曲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副主编。1962年搜集、编辑《传统曲目汇编》,整理出版了《山西传统曲艺选》。1974年至1991年在省级报刊发表40余篇快板书及改编中篇说唱作品和论文,执笔撰写了《山西文化艺术志》(曲艺篇)。1986年创作潞安大鼓《醋为媒》(合作)获文化部、中国曲艺家协会颁发的创作二等奖,晋冀鲁豫“山河杯”一等奖,山西文学创作基金特别奖。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山西曲协报送)

王毓宝 女, 1926年生,一级演员。从事曲种天津时调,代表作有《翻江倒海》、《毛主席来到咱村庄》、《军民鱼水情》、《梦回神州》等。曾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现为天津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理事。自幼随父学唱京韵大鼓、靠山调等,13岁正式登台演唱。1953年参加天津广播艺术团。 1958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以《翻江倒海》轰动曲艺界,把天津时调这一地方曲种推向全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教育工作。2000年获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2003年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                (天津曲协报送)

朱光斗 男,1932年生,一级编剧。从事曲种快板,代表作有《学雷锋》、《巧遇好八连》等。历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委员,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辽宁省曲协名誉主席。1946年入伍,1949年从事部队文艺工作。14岁到延安,在革命文艺的熏陶下,先学京剧,后改习曲艺,从事快板、山东快书、单弦、相声等曲种的创作和表演。1960年调入沈阳军区杂技团曲艺队,从事专业曲艺创作和表演,创作曲艺作品300多篇,并在全国性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多篇。其中,20世纪60年代初,创作并表演的数来宝《学雷锋》、《巧遇好八连》流传全国。热心于教学工作,为部队培养出一批曲艺人才。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主要著作有《朱光斗快板相声选》、《朱光斗快板选》、《对口快板写作知识》、《对口快板表演技巧》等。1990年被沈阳军区树为学雷锋标兵,荣获金质学雷锋荣誉奖章。五次荣立三等功。                                     (总政宣传部报送)

刘学智 男,1929年生。从事曲种山东快书、数来宝,代表作有《一车高粱米》、《从军记》。历任战士,宣传队员,文工团员和总政文工团曲艺队指导员,战友歌舞团编导,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理事。现为中国曲协快板艺术研究会顾问。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从事文艺工作以来,演过戏,做过导演。演唱师承高元钧。1950年后专攻曲艺创作、表演教学和理论研究。山东快书、数来宝等曲种的作品有与人合著的《一车高粱米》、《长空激战》、《青海好》、《从军记》和对口单弦《OK!中国》、《节马颂》等250余篇,与人合写的理论专著有《快板快书研究》、《山东快书艺术浅论》、《数来宝的艺术技巧》等5部。曲艺作品30余篇曾获过奖,理论著作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华曲艺学会授予的全国曲艺理论研究优秀科研成果荣誉奖。荣立三等功7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总政宣传部报送) 

刘洪滨 男,1927年生。从事曲种山东快书,代表作有《长空激战》、《马本斋》等。历任战友歌舞团副团长兼曲艺队队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会长。现为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名誉会长。1947年入伍。1950年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师从高元钧。1960年调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传统大书《武松传》及单段《武松打虎》、《鲁达除霸》为其保留曲目。单独或与人合作创作反映军事题材的曲艺作品百余篇,《长空激战》、《两代神炮手》、《人民首都万年青》等,在部队文艺会演或评奖中均获得创作、表演奖,出版过长篇山东快书《马本斋传奇》(合作)和山东快书演唱曲目文论集《魂系鸳鸯板》,单独或与人合作出版的理论专著《山东快书艺术浅论》、《数来宝的艺术技巧》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华曲艺学会授予的全国曲艺理论研究优秀科研成果荣誉奖。主编出版了《山东快书幽默小段选》、《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中国当代山东快书大全》和《京韵大鼓传统唱词大全》等。为部队和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培养了近200名专业曲艺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总政宣传部报送) 

关学曾 男,满族,1922年生。从事曲种北京琴书,代表作有《长寿村》、《鞭打芦花》等。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北京市人大代表。现为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4岁学艺,拜常德山为师习唱单琴大鼓。参与组建了北京曲艺团、北京曲剧团,积极编演新曲目。与琴师吴长宝合作期间,成功改良了单琴大鼓,并更名为北京琴书。《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长寿村》为其保留曲目。创作作品百余段,演唱过上千个段子,演出近2万场。曾两次赴朝慰问演出。抗美援朝的前线、西藏驻路部队的营区、自卫反击战的猫耳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声音。1996年参与发起曲艺进校园活动,并参加了数十场演出。出版了《关学曾北京琴书经典唱段专辑》CD。有北京琴书泰斗之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2003年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北京曲协报送)

罗 扬 男,1929年生,编审。从事理论研究、编辑和组织领导工作,代表作有《新曲艺文稿》、《曲艺创新录》等。历任中国曲艺改进协会筹备委员会秘书,北京市文联《说说唱唱》月刊编辑,中国曲艺研究会编辑部主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兼《曲艺》编辑部主任,文化部艺术局戏剧处负责人,中国京剧院负责人,中国文联全委委员、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并先后兼任《曲艺》杂志主编、名誉主编,中国曲艺出版社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现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说唱文艺学会会长,《中国曲艺志》主编,《曲艺》杂志顾问等。1945年参加革命,从事教育工作,业余从事文艺创作。1951年调北京文艺团体工作。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编辑和组织领导工作。在报刊上发表诗歌、鼓词等作品和评论文章多篇,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专著《新曲艺文稿》、《曲艺创新录》,戏曲剧本《白洋淀的春天》,以及合作整理的《说唱西游记》,主编的书刊有《曲艺》杂志、《中国曲艺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曲艺》、《中国新文艺大系·曲艺(1949-1966)》、《当代中国曲艺》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曲协报送)
邹忠新 男,1923年生。从事曲种四川金钱板,代表作有《洪湖凯歌》、《和尚认法》等。历任成都市第二至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西南地区第一次戏曲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成都市“实验书场”主任和成都市曲艺改进会第一副主任,成都市曲艺团副团长。现为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曾先后师从金钱板艺人杨永吕和孙洪云,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演唱足迹遍及四川全省。创作改编并演唱了2000多个四川金钱板作品,其中有许多作品获得奖励,出版有专著《金钱板表演与写作》和选集《金钱板传统书帽选》。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四川曲协报送)
周 良 男,1926年生,艺术一级。从事曲种苏州评弹,代表作有《苏州评弹旧闻钞》、《苏州评弹艺术初探》等。历任苏州市文化局局长,苏州市文联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现为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副会长,《中国曲艺志》副主编。响应陈云同志“团结起来”的号召,曾发起组织了苏州评弹研究会。长期从事苏州评弹的领导管理、资料编集和理论研究工作,发起推动、团结一批同志,共同研究和探讨评弹艺术,编写了一大批专著和研究。主要专著有《苏州评弹艺术初探》、《论苏州评弹书目》、《弹词经眼录》、《话说评弹》等8部,主编及参与编辑的主要书刊有《评弹艺术》(1-35集)、《陈云同志和评弹艺术》、《中国苏州评弹》、《评弹知识手册》等15部。         (江苏曲协报送)
周柏春 男, 1922年生,一级演员。从事曲种滑稽,代表作有《满园春色》、《十三人搓麻将》等。历任上海滑稽剧团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曲协副主席。现任上海滑稽剧团艺术顾问。15岁随兄姚慕双登台演出,被誉为“超级黄金双档”。1963年由他主演的滑稽戏《满园春色》到中南海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朱德、陈毅、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路灯下的宝贝》获上海市首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他与姚慕双合说的独脚戏《英语翻译》脍炙人口,并有100多个作品已出版或作为音像制品发行。他不仅在艺术上形成独特的风格,还培养了一大批“双字辈”学生,被尊为“滑稽泰斗”。美国洛杉矶华人联谊会为其赠送了 “海派滑稽 一代宗师”的金匾。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上海曲协报送)
赵 铮女,1925年生,一级演员。从事曲种河南坠子,代表作有《摘棉花》、《晴雯撕扇》等。历任曲艺编导、教师、演员,河南省政协第一、六届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现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长于河南坠子演唱、编导、教学,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继承传统,锐意革新,极大地丰富了河南坠子的音乐表现力,创作曲目百余段。1956年成名作《摘棉花》参加首届全国音乐周获得成功,其后各个时期均有佳作问世。20世纪80年代初白手起家,创办了河南省戏曲学校曲艺班,首开北方曲艺系统教育之先河,为河南培养了一大批曲艺优秀人才。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编著出版了《赵铮河南坠子艺术》一书和《赵铮河南坠子精选》光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河南曲协报送)
袁阔成 男,1929年生,一级演员。从事曲种评书,代表作有《烈火金钢》、《红岩》、《三国演义》等。历任营口市曲艺团副团长、团长,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父亲袁杰武,合称“袁氏三杰”。自幼随父学艺,后拜金杰力为师。16岁登台演出。1949年后带头说新书。1952年唐山市政府曾奖励一面锦旗。1958年参加营口市曲艺团。坚持继承传统,编演新书,先后在电台播讲《烈火金刚》、《红岩》、《赤胆忠心》、《林海雪原》、《暴风骤雨》等20多部新评书。1985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长篇评书《三国演义》。同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王震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5年应邀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演出。1998年应邀参加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的“中国评书评话名家展演”。出版有长篇评书《三国》、《赵子龙》、《大名府》、《封神演义》、《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等。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2003年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 (中国曲协报送)
徐京力 男, 1935年生,一级演员。从事曲种评书,代表作有《张仕仁进京》、《千秋一剑》等。历任重庆市曲艺团演员队长、副团长、艺术顾问,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政协委员。1947年师承沈宪章,从艺四川评书。1956年调入重庆市曲艺团。1958年改编的韵文评书《十元钱》获四川省表演三等奖。1963年改编演出《红岩》,应邀到中宣部礼堂演出。1975年改编演出《石头后面》,在北京与侯宝林、高元钧同场公演40天,后由中国唱片公司发行专辑。1995年应邀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演出。1998年应邀参加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的“中国评书评话名家展演”。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2005年在大型曲艺《月光下的水仙》中,以评书形式串场表演,该节目被评为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进入“精品工程30强”。(重庆曲协报送)
高笑林 男, 1926年生,二级演员。从事曲种相声、快板。代表作有《论手势》、《将相和》、《合凤飞》等。自幼随父学说相声。11岁拜马三立为师。1949年参加南京市文管处组建的渡江文艺宣传队慰问演出。1953年赴朝鲜为志愿军战士演出6个月,荣立三等功。1958年支援安徽,由南京市曲艺团到合肥市曲艺团工作,是安徽专业相声的创始人。在安徽工作几十年,悉心育人,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相声演员和大批相声观众。从1953年到1977年曾为毛泽东、彭德怀、贺龙、万里等演出,多次受到嘉奖。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安徽曲协报送)
黄俊英 男, 1937年生,一级演员。从事曲种相声,代表作有《特殊约会》、《一对一》等。黄俊英和杨达于1983年5月向主管文化部门倡议,成立了广州相声艺术团和全国第一个相声研究学术社团——“广州市相声艺术学会”,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发掘了不少相声人才,培养了大批相声观众,打造了一批有岭南特色的相声小品节目。确立了粤语相声的地位。1999年获广州市文化局颁发的三等功,2001年相声《一对一》获第三届广州文艺三等奖,相声《省港澳大比拼》获广东省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优秀表演奖、创作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广东曲协报送)
常宝华 男,满族,1930年生,一级演员。从事曲种相声,代表作有《昨天》、《帽子工厂》等。历任海军文工团演员、编导、海政曲艺队队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自幼随父常连安、兄常宝堃学相声。学习和演出过传统相声70余段。1949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整理编写相声《字象》。1951年拜马三立为师。同年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回国后调入海政文工团。合作创作并表演的相声《水兵破迷信》获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节目优秀奖。合作创作并表演的相声《昨天》获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创作和表演优秀奖,曾为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演出,周恩来曾对《昨天》提出修改建议。合作并表演的相声《帽子工厂》、《狗头军师张》获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创作和优秀表演奖。《帽子工厂》获全国优秀短篇曲艺作品一等奖。出版有《常氏相声选》。198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之一。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总政宣传部报送)
董长禄 男,满族,1924年生,副研究馆员。从事曲种相声,代表作有《皆大欢喜》、《您好》等。历任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戏曲编辑,昆明市人民曲艺社副社长,云南省群众艺术馆辅导部主任,昆明市人大代表、青联代表,云南省文联筹委会委员,云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董长禄是侯宝林的师弟,抗战时期参加武汉青年曲艺队,1938年在重庆参加老舍等左翼作家发起的以宣传抗战为主的文艺活动。1942年在昆明组建“菊芳茶社”。1952年调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并创作相声《皆大欢喜》、《从西南到东北》等,首创云南方言相声《移风易俗办婚事》、《您好》等200余篇。是云南方言相声的第一个倡导者和实践者,举办过20多期曲艺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专业、业余曲艺骨干。曾获昆明新时期十年文学艺术评奖曲艺创作贡献奖,被云南报社、云南省文联评为“当今云南最具知名度的作家艺术家”(入围奖)。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