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化评论”、“研讨会评论”掀起文艺评论界波澜
今年10月,本报连续刊发《美术评论亟待破除“圈子化”壁垒》《作品研讨会如何摆脱“捧哏化”倾向》《理论研究缺乏滞后,艺术实践“药方”咋开?》等系列文章,指出当前文艺评论界部分专家学者“赶场子”、“混圈子”,作品研讨会形式化、套路化、商业化,作品评论空有溢美之词、难觅真知灼见,评论队伍盲目崇拜权威、形成利益链条、新人有志难伸等文艺评论“潜规则”。讨论引发文艺界热议。11月,《人民日报》刊发《作品研讨会莫成“圈子”名利场》《文艺批评缘何变成文艺表扬》等文章,指出文艺评论是文艺的旗帜,更是文化的良心,“圈子评论”、“研讨会评论”折射出当前文艺评论的逐利风气,是中国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掣肘,应当引起文化人的自省。讨论继续引起业内关注,李准、曾庆瑞、尹鸿等有关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评论者个人操守、评论发表渠道、召集研讨会的机构、参会者的选择和议题的设置等方面为当前文艺评论“把脉”、“开方”。这是继2011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召开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呼唤文艺评论新风之后,在中央反“四风”、深入“走转改”的号召下,文艺界针对文艺评论独立性、文艺评论回归艺术的进一步巩固与捍卫。